热性惊厥是小儿常见惊厥性疾病多发生于月龄至岁儿童由发热诱发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明确病因年龄因素致大脑发育未完善易神经元异常放电遗传具易感性感染多由上感等病毒引起发病机制与大脑发育不成熟、发热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等有关发作形式有全身性和部分性发作多在体温以上骤升期出现诊断依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鉴别需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低钙血症、癫痫等区分发作时保持气道通畅、制止惊厥、降温发作间期针对原发病治疗有复发高危因素者可在发热初用地西泮预防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转癫痫小婴儿发生需谨慎有复发高危因素患儿家长要密切监测体温、掌握急救方法并定期评估神经系统发育。
一、热性惊厥的定义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多发生在6个月-5岁的儿童,是由发热诱发的惊厥发作,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引发惊厥的其他明确病因,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史。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年龄因素:多见于6个月-5岁儿童,因为该年龄段小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发热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例如,有研究显示,此年龄段小儿的大脑皮层抑制功能较差,发热时更易导致惊厥发作。
2.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热性惊厥病史,儿童患病风险相对较高。目前认为可能与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有关,比如编码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基因等发生改变时,会影响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增加热性惊厥的发病几率。
3.感染因素:多由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引起,细菌感染等也可能诱发。发热是常见的伴随症状,当体温快速上升时,容易触发惊厥。例如,病毒性感冒时,病毒感染导致机体发热,进而引发热性惊厥。
(二)发病机制
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小儿大脑发育不成熟,发热时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抑制性机制不完善有关。发热时,体温升高会影响神经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导致钠离子内流增加,细胞膜去极化,引发异常的神经元同步放电,从而导致惊厥发作。
三、临床表现
(一)发作形式
1.全身性发作:最为常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斜视,面部或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可伴有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色发绀等表现,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缓解。例如,患儿可能突然全身抽搐,肢体僵直,随后出现有节律的抽动。
2.部分性发作:相对少见,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抽搐,如单侧肢体的抽搐等,但也可能很快泛化为全身性发作。
(二)发作时体温特点
一般体温在38℃以上时容易发生,多在体温骤升期出现惊厥。比如,患儿可能在体温从37℃多快速上升到39℃左右时突然发生惊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有发热病史,儿童年龄在6个月-5岁,出现符合热性惊厥特点的惊厥表现,如全身性或部分性发作,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其他病因,即可初步考虑热性惊厥。
2.辅助检查: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进行脑电图检查,发作间期脑电图多无异常,发作期脑电图可能出现痫样放电,但发作后多恢复正常;必要时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例如,头颅CT可以排除颅内出血、占位性病变等情况。
(二)鉴别诊断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除了有发热、惊厥表现外,还常伴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检查可发现异常,如白细胞升高、蛋白含量增高等,可与热性惊厥鉴别。
2.低钙血症:多发生于婴儿,常伴有手足抽搐、喉痉挛等表现,血钙降低,补充钙剂后症状可缓解,与热性惊厥不同。
3.癫痫:无发热时也可发作,脑电图检查多有特异性的癫痫样放电,可与热性惊厥鉴别。
五、治疗与处理
(一)发作时的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例如,及时清理患儿口中的呕吐物等,避免堵塞气道。
2.制止惊厥: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的方法止惊,也可使用咪达唑仑等药物直肠给药止惊(需在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下进行)。
3.降温: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同时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二)发作间期及预防
1.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果是感染引起,根据感染病原体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2.预防复发:对于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如首次发作年龄小于18个月、一级亲属中有热性惊厥史等,可在发热初期使用地西泮直肠给药预防惊厥复发,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告知家长当患儿发热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使用退热贴、适当减少衣物等,避免体温快速上升。
六、预后及转归
(一)预后
大多数热性惊厥患儿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发育逐渐完善,6岁以后热性惊厥发作逐渐减少直至停止。一般不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有少数患儿可能转变为癫痫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二)转归
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多数患儿惊厥可迅速缓解,病情平稳。但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患儿缺氧加重,对大脑造成一定损害。对于有复发倾向的患儿,需要家长密切观察病情,定期随访,监测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年龄较小患儿
6个月以下婴儿发生热性惊厥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需要更加谨慎处理。因为婴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在惊厥发作时更容易出现呼吸抑制等严重情况,所以在发作时要更迅速地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就医。同时,由于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家长需要更加关注发热情况,一旦发热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避免体温快速上升引发惊厥。
(二)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
对于有一级亲属热性惊厥史、首次发作年龄小于18个月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家长要格外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监测体温,当体温超过38℃时,可提前采取降温措施,如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避免体温骤升。同时,要教育家长掌握正确的惊厥发作时的急救方法,如保持气道通畅等,以便在惊厥发作时能及时正确处理,减少对患儿的伤害。并且要定期带患儿进行神经系统发育评估,观察有无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