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期有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发热多急骤体温可至特定范围热程有特点,全身有“三痛”及多症状,有颜面等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肿等;低血压休克期有低血压及休克表现,一般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血压下降,严重有休克相关精神及脏器灌注不足表现;少尿期尿量减少,有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表现;多尿期尿量增多分移行等期,有水电解质紊乱表现;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消失,不同人群恢复情况有差异。
发热:多数患者起病急骤,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热程一般为3~7天。部分患者发热前有畏寒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体温波动相对不规律,而老年患者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可能不如青壮年明显。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可能因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热可能持续时间稍长或症状相对较重。有基础病史者如本身有免疫性疾病等,发热表现可能受基础病影响而有所不同。
全身中毒症状:患者可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症状。头痛常为全头胀痛;腰痛主要为双肾区叩击痛明显;眼眶痛多表现为眼球后疼痛。同时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对头痛、腰痛等表述不清,但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食欲明显下降等表现。老年患者可能对全身症状的耐受程度不同,可能主诉相对较轻,但实际病情可能进展较快。生活方式不良者可能在出现这些全身症状时,因平时缺乏锻炼等,恢复相对较慢。有基础病史者可能全身中毒症状会被基础病掩盖或加重。
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可见颜面、颈、上胸等部位潮红,呈醉酒貌;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腋下等部位可见出血点,腋下出血点常呈搔抓样、条索状。儿童的皮肤相对娇嫩,出血点可能表现不典型,颜色可能较浅且范围较小。老年患者毛细血管弹性较差,出血点可能更易出现且颜色较深。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可能因血管弹性等受影响,出血点出现情况可能与健康人群不同。有基础病史者如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出血点表现可能更严重或有其他异常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
低血压: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患者可出现血压降低,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减小。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儿童由于血液循环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可能进展更迅速,表现为精神萎靡、皮肤花纹、尿量明显减少等。老年患者本身血管调节功能较差,发生低血压时可能头晕等症状更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可能因之前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血管功能等已受影响,在出现低血压休克时病情可能更重。有基础病史者如心血管病史者,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可能诱发基础病加重,出现更复杂的临床表现。
休克表现:除上述血压下降相关表现外,还可出现烦躁、谵妄、神志恍惚等精神症状。随着休克进展,可出现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如肾灌注不足导致少尿或无尿,脑灌注不足导致意识障碍加重等。
少尿期
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患者可出现尿量逐渐减少的情况。儿童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少尿期可能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尿液颜色可能加深等。老年患者肾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少尿期可能更容易出现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的情况。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可能因之前的生活方式导致肾脏已有一定损伤,少尿期病情可能更复杂。有基础病史者如肾病患者,少尿期可能原有病情加重,出现更严重的肾功能损害表现。
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意识障碍等尿毒症表现。酸中毒时可表现为呼吸深而快。水电解质紊乱可出现高钾血症(表现为心悸、心律失常等)、低钠血症(表现为乏力、嗜睡、神志不清等)、低钙血症(表现为手足抽搐等)等。儿童在出现这些紊乱时,可能因身体各系统对电解质等的调节能力不如成人,症状可能更突出且变化更快。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更差,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危及生命的情况。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可能在电解质紊乱方面因自身代谢等问题,加重紊乱程度。有基础病史者如本身有电解质代谢相关疾病,在少尿期电解质紊乱表现可能更复杂且治疗难度更大。
多尿期
尿量增多:随着病情进展,尿量逐渐增多,由少尿期进入多尿期。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即进入多尿期,可分为移行期(尿量由少尿逐渐增多,但尚未达到多尿标准)、多尿早期(尿量超过2000ml)、多尿后期(尿量每日超过3000ml甚至更多)。儿童在多尿期可能因肾脏浓缩功能恢复较慢,尿量增多情况可能相对更明显,且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老年患者在多尿期由于肾脏浓缩功能差,尿量增多时更容易发生脱水,且可能因肾功能进一步减退,多尿期持续时间可能较长。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可能在多尿期因之前的不良生活习惯影响肾脏恢复,导致多尿期延长或出现其他并发症。有基础病史者如本身有肾脏病史,多尿期可能出现肾功能进一步损伤或原有病情复发等情况。
水电解质紊乱:此期易出现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患者可表现为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儿童在多尿期电解质紊乱时,由于身体对电解质的需求和调节能力特点,更容易出现低钾等情况,表现为肌肉无力、精神萎靡等。老年患者在多尿期电解质紊乱时,可能因本身钾、钠等摄入和排出调节困难,导致低钾、低钠症状更严重,增加心脏等重要器官的风险。
恢复期
尿量恢复正常:多数患者多尿期后尿量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一般24小时尿量在1500ml左右。儿童尿量恢复正常相对成人可能稍快,但也需密切观察。老年患者尿量恢复正常可能较慢,且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可能在尿量恢复正常后仍需要较长时间来调整身体状态以完全恢复。有基础病史者可能尿量恢复正常后仍存在一些肾功能等方面的遗留问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康复。
症状逐渐消失:患者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出血等表现逐渐消失,体力逐渐恢复。但不同人群恢复时间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保证充足营养等促进恢复。老年患者体力恢复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且需要注意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锻炼。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在恢复期需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否则可能影响最终恢复效果。有基础病史者需要针对基础病进行后续的康复和监测,以防止病情复发或出现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