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是孕期首次出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病与胎盘激素影响、胰岛素抵抗增加有关,有年龄、肥胖、家族史、既往妊娠史等高危因素,有“三多”等典型和特殊表现,通过75gOGTT诊断,对母儿有不良影响,需通过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管理,孕前应健康管理、孕期合理饮食运动、定期产检来预防。
发病机制
胎盘激素的影响:孕期胎盘会分泌多种激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这些激素具有抗胰岛素样作用,会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一般来说,正常孕妇的身体会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来维持血糖平衡,但对于一些孕妇,其胰岛功能不能适应这种生理性变化,就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引发妊娠糖尿病。例如,随着孕周增加,胎盘分泌的抗胰岛素物质增多,若孕妇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可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若β细胞功能有缺陷,就会出现血糖升高。
胰岛素抵抗增加: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胰岛素抵抗逐渐增强。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效率降低。此时需要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就无法满足机体需求,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发生妊娠糖尿病。
高危因素
年龄因素:年龄较大的孕妇(如≥35岁)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孕妇的胰岛功能、身体代谢调节能力等可能会有所下降,对孕期生理性胰岛素抵抗的代偿能力减弱。
肥胖因素:孕前体重指数(BMI)≥24kg/㎡的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几率明显增加。肥胖孕妇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基础,在孕期这种胰岛素抵抗会进一步加重,使得血糖更易升高。例如,有研究表明,肥胖孕妇体内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等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加剧。
家族史因素:如果孕妇的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病史,那么其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升高。这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家族中存在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变异等情况,会使孕妇在孕期更易出现糖代谢异常。
既往妊娠史因素:既往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几率较高。另外,既往有不良妊娠结局(如巨大儿分娩、流产等)的孕妇,也需要警惕妊娠糖尿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部分孕妇可能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的症状,即“三多”症状。因为血糖升高后,尿糖排出增多,会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水分丢失,从而出现口渴多饮;同时,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能量供应不足,孕妇会有饥饿感而多食。但也有很多孕妇可能没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只是在常规产检的血糖筛查中发现血糖异常。
特殊表现:一些孕妇可能会出现反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情况,这是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还有些孕妇可能会出现胎儿过大的情况,由于孕妇血糖高,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葡萄糖增多,胎儿高血糖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蛋白、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解作用,导致胎儿过度生长,出现巨大儿,增加难产、产伤等风险。
诊断标准
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孕妇需禁食至少8小时,然后口服含75g葡萄糖的溶液,分别测定空腹血糖、服糖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值。空腹血糖≥5.1mmol/L,或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只要有一项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例如,孕妇空腹血糖5.0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9.5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8.0mmol/L,这时候空腹血糖和服糖后1小时血糖未达到诊断标准,不能诊断为妊娠糖尿病;但如果空腹血糖5.2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5mmol/L,那么就符合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对母儿的影响
对母亲的影响
产后糖尿病风险增加: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在产后5-10年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因为妊娠糖尿病孕妇存在胰岛素抵抗等糖代谢异常的基础,产后这种异常可能仍然存在,随着年龄增长、体重增加等因素,更容易发展为2型糖尿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升高:妊娠糖尿病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较正常孕妇高。高血糖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胰岛素抵抗等因素也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
对胎儿的影响
胎儿畸形风险增加:妊娠早期高血糖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增加胎儿畸形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神经管畸形等。这是因为高血糖环境会干扰胎儿的代谢过程和细胞分化等。
巨大儿及相关并发症风险增加:前面提到的巨大儿是常见影响之一,巨大儿可导致难产、产伤,如肩难产、锁骨骨折等。同时,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出生后容易发生低血糖等问题,而且未来患肥胖症、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胎儿生长受限风险:部分妊娠糖尿病孕妇可能会出现胎儿生长受限,这是因为孕妇血糖控制不佳时,胎盘血流灌注受影响,导致胎儿营养供应不足。
管理与监测
饮食管理:孕妇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摄入,保证营养均衡。一般建议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以复杂碳水化合物为主,如全麦面包、糙米等;蛋白质占15%-20%,可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脂肪占25%-30%,选择健康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同时,要定时定量进餐,少量多餐,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高糖食物。例如,早餐可以吃燕麦粥、鸡蛋、牛奶,上午加餐可以吃低糖水果如草莓等,午餐和晚餐合理搭配主食、蔬菜、蛋白质食物等。
运动管理: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孕妇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运动时间一般选择在餐后1小时左右,每次运动20-30分钟,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但如果孕妇存在先兆早产、胎盘功能不良等情况,则不宜进行运动。
血糖监测:孕妇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可以自行购买家用血糖监测仪进行监测,一般建议每天监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血糖等。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需要进一步采取胰岛素治疗等措施,但胰岛素的使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要考虑到对胎儿的影响等因素。
孕期监测:除了血糖监测外,还需要定期进行产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胎心监护等,以及时发现胎儿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例如,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胎儿的双顶径、腹围等指标,评估胎儿大小是否正常;胎心监护可以了解胎儿在宫内的缺氧情况等。
预防措施
孕前健康管理:计划怀孕的女性应在孕前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血糖、BMI等指标的检测,积极控制体重,将BMI控制在合理范围(18.5-23.9kg/㎡),使身体处于良好的代谢状态,降低孕期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更要提前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孕期合理饮食与运动: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进食高糖、高脂肪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同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前面提到的散步等,避免长时间静坐。
定期产检:孕妇要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尤其是血糖筛查项目。一般在妊娠24-28周进行75gOGTT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妊娠糖尿病,早期进行干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