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在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发病部位分别在子宫内膜和宫颈;病因上,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刺激、肥胖等相关,宫颈癌与高危HPV感染、性行为等相关;临床表现中子宫内膜癌有绝经后阴道流血等,宫颈癌有接触性出血等;诊断方法包括各自的检查手段;治疗原则上手术、放化疗等方式因癌种不同有差异,不同人群患病时情况也有不同需综合考量。
一、发病部位
子宫内膜癌:病变发生在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是子宫腔内的一层黏膜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在女性生理期时发生周期性的增生、脱落形成月经等。
宫颈癌:病变发生在宫颈,宫颈是子宫的下端部分,连接着子宫和阴道,分为宫颈阴道部和宫颈管部。
二、病因差异
子宫内膜癌
雌激素长期刺激: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长期不排卵,雌激素持续作用于子宫内膜;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而无孕激素对抗等情况,增加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这种长期雌激素刺激可使子宫内膜由增生过度最终发展为癌变。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者体内脂肪过多,会增加雌激素的储存,以及改变雄激素与雌激素的代谢过程,导致雌激素相对持续升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内分泌及代谢紊乱,也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这类人群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较正常人群升高。
遗传因素: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一些遗传性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等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林奇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引起,携带相关突变基因的人群患子宫内膜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宫颈癌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例如HPV16、HPV18等高危型HPV的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干扰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进而癌变,90%以上的宫颈癌患者可检测到高危型HPV感染。
性行为及分娩次数:过早开始性生活(<16岁)、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等与宫颈癌发病相关。过早开始性生活的女性,其宫颈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多个性伴侣会增加感染高危型HPV的机会;多孕多产会对宫颈造成损伤,降低宫颈的抵抗力,从而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其他因素: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长期口服避孕药也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但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三、临床表现不同
子宫内膜癌
阴道流血: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例如,一些围绝经期女性原本月经周期紊乱,在绝经后又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应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
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血性排液,有恶臭。
下腹疼痛:晚期癌肿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有时疼痛可放射至下肢等部位。
全身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乏力、发热等全身衰竭表现。
宫颈癌
阴道流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晚期病灶较大时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出血量根据病灶大小、侵及间质内血管情况而不同,若侵袭大血管可引起大出血。
阴道排液:多数患者有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的阴道排液。晚期患者因癌组织坏死伴感染,可有大量米泔样或脓性恶臭白带。
晚期症状: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性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及尿毒症;晚期患者可有贫血、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
四、诊断方法有别
子宫内膜癌
病史采集与妇科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情况;妇科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质地、外形等情况,但早期子宫内膜癌妇科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有无赘生物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情况等有较高价值,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活检: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通过诊断性刮宫或子宫内膜活检术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组织学类型等。
宫颈癌
妇科检查:观察宫颈局部的病变情况,如宫颈有无糜烂、赘生物、溃疡等,可触诊宫颈的质地、活动度等。
宫颈细胞学检查:采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等方法,筛查宫颈上皮内病变,是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宫颈细胞形态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HPV检测:联合HPV检测与宫颈细胞学检查可提高宫颈癌筛查的灵敏度。对于HPV16、HPV18等高危型HPV阳性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等。
阴道镜检查:当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或HPV检测高危型阳性时,需进行阴道镜检查,直接观察宫颈病变部位,在可疑病变部位取活检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宫颈活检及宫颈管搔刮术:是确诊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可靠方法,通过在宫颈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的性质、病理类型等。
五、治疗原则不同
子宫内膜癌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早期患者可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对于晚期患者,手术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尽量切除病灶。
放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对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如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等,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也可用于不能手术的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
化疗:常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可采用静脉化疗或腹腔化疗等方式,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紫杉醇、铂类等。近年来,靶向治疗也逐渐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如针对HER-2基因的靶向药物等,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来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
宫颈癌
手术治疗:根据临床分期等选择手术方式,早期宫颈癌患者可选择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年轻患者可考虑保留卵巢功能;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放疗:是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手段,适用于各期宫颈癌患者,包括根治性放疗、术后辅助放疗等。根治性放疗适用于不能手术的中晚期患者,通过体外照射和腔内照射相结合的方式,杀灭肿瘤细胞。
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病灶,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宫颈癌的同步放化疗及姑息化疗等,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紫杉醇等。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宫颈癌治疗中也有一定进展,如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和PD-1/PD-L1抑制剂等,为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同样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不同年龄段、不同生育状况、不同健康病史的人群在面对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时的风险评估、诊断和治疗选择等会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未育女性患宫颈癌时在考虑治疗方案时需充分权衡生育功能的保留;绝经后女性患子宫内膜癌时要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及是否存在其他慢性疾病等对治疗的影响。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需要进行更密切的监测和遗传咨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