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预防措施为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控制措施为早期发现与诊断、规范治疗。

一.预防措施
1.阻断传播途径
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预防需控制传染源并切断传播链。患者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在公共场所咳嗽或打喷嚏,咳嗽时需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及时丢弃。家庭成员与患者接触时需保持1米以上距离,房间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可降低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浓度。公共场所如学校、办公室应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尤其针对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
2.保护易感人群
新生儿需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BCG),该疫苗对儿童重症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的保护率可达70%~80%,但对成人肺结核的预防效果有限。免疫力低下人群(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每年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若结果阳性需进一步排查活动性结核。
3.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
吸烟者患肺结核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需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营养不良人群(如血清白蛋白<35g/L)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发病风险增加,建议每日摄入蛋白质1.2~1.5g/kg(如60kg成人需72~90g),优先选择鱼、禽、蛋、奶等优质蛋白。规律运动可增强免疫功能,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感染风险。
二.控制措施
1.早期发现与诊断
出现咳嗽、咳痰≥2周或咯血症状者需立即进行胸部X线检查,若发现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浸润影或空洞形成,需进一步行痰涂片抗酸染色(灵敏度约50%)和痰培养(确诊金标准,但需2~8周)。对于痰检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者,可进行支气管镜灌洗液检测或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分子生物学检测(如XpertMTB/RIF)可在2小时内同时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及利福平耐药性,适用于危重患者。
2.规范治疗
常用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以帮助控制感染;此外,确诊患者需隔离至痰菌转阴(通常治疗2~4周后),隔离期间应单独居住,餐具、衣物等需煮沸消毒(100℃维持15分钟)。医疗机构需设立负压病房,空气每小时换气6~12次,排风需经高效过滤器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