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是婴儿期因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致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综合征常伴多种症状,病因有产前遗传、母体感染等,产时早产等致脑缺氧缺血,产后胆红素脑病等损伤脑组织,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伴随症状,诊断依据病史等结合影像,治疗以康复干预为主、药物辅助、手术可选,预后与脑损伤等相关,预防需孕期保健等,特殊人群要家长耐心及个性化康复等。
一、定义
小儿脑瘫是指婴儿期因各种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综合征,常伴随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致残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二、病因
(一)产前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等)、母体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接触放射性物质、孕期吸烟酗酒、患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这些因素可影响胎儿脑发育。
(二)产时因素
早产、低出生体重、胎儿窘迫、脐带绕颈、难产、产钳助产等导致胎儿脑缺氧、缺血,引发脑损伤。
(三)产后因素
新生儿期胆红素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引起)、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严重颅脑外伤等,均可损伤脑组织,增加小儿脑瘫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运动障碍
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如3个月不能抬头、4个月不能伸手抓物、1岁不能独站等;存在异常运动模式,常见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步态,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呈紧握拳状;手足徐动型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等。
(二)姿势异常
由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等,患儿可出现各种异常姿势,如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抬头困难等。
(三)伴随症状
常合并智力低下,约2/3患儿有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可伴有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等)、听力障碍、语言障碍(如发音不清、失语等),部分患儿还可出现癫痫发作。
四、诊断
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孕期、围生期及出生后情况)、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结合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MRI可清晰显示脑损伤部位、范围等,同时需排除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等。
五、治疗原则
(一)康复干预为主
早期开展物理治疗(如Bobath技术、Vojta疗法等改善运动功能)、作业治疗(提升手的精细动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语言训练(纠正语言障碍)等综合康复训练,促进运动功能及其他功能的改善。
(二)药物辅助
可根据情况使用如巴氯芬等药物缓解肌肉痉挛,但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三)手术治疗
对于经康复训练效果不佳且有明显痉挛等情况的患儿,可考虑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手术方式,但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六、预后及预防
(一)预后
预后与脑损伤程度、干预开始时间及干预措施有效性相关,脑损伤程度轻、干预起始早且坚持规范康复训练的患儿,运动及其他功能改善可能性较大;反之,预后相对较差。
(二)预防
孕期要做好保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积极防治孕期感染、糖尿病等疾病;产时需加强监护,减少早产、窒息等高危因素发生;新生儿期要注意预防胆红素脑病、颅内感染等,密切关注婴儿神经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干预。
七、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小儿脑瘫患儿,家长需给予更多耐心与关爱,康复训练需长期坚持,要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同时注意保证患儿营养均衡,营造利于康复的家庭环境,定期带患儿到正规医疗机构评估康复进展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改善患儿运动及生活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