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人乳头瘤病毒是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鳞状上皮增殖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分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可致寻常疣等皮肤病及生殖器尖锐湿疣等,高危型与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皮肤癌及宫颈癌等相关,传播途径有性传播、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和间接接触,检测方法有细胞学检查、HPVDNA检测、阴道镜检查,预防措施包括接种HPV疫苗、安全性行为、保持良好个人卫生。
HPV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属于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的双链环状DNA病毒,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
一、HPV的分型及相关疾病表现
低危型HPV:
皮肤低危型:常见的有HPV1、2、3、4、7、10、12、15等,可引起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等皮肤病。比如HPV2常导致跖疣,表现为足底部的角质增生性损害,行走时可能有疼痛。
黏膜低危型:包括HPV6、11、13、32、34、40、42、43、44、53、54等,与生殖器尖锐湿疣等疾病相关。生殖器尖锐湿疣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的菜花状、乳头状赘生物。
高危型HPV:
皮肤高危型:如HPV5、8、14、17、20、36、38等,与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有关,还可能与皮肤癌的发生相关。
黏膜高危型:有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等,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约70%的宫颈癌与HPV16和HPV18型感染有关,宫颈癌患者中HPV16阳性率较高,患者宫颈部位会出现异常的上皮病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
二、HPV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是HPV的主要传播途径。在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中,病毒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接触传播给对方。
密切接触: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病变部位可能会感染HPV,比如与尖锐湿疣患者密切接触,接触其病变部位的皮肤黏膜可能被传染。
母婴传播: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感染HPV的产道时可能被感染,引起婴幼儿喉部乳头瘤病等。
间接接触:少数情况下,可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而感染,比如共用毛巾、浴盆等,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
三、HPV感染的检测与预防
检测方法:
细胞学检查:常用宫颈刮片等方法,观察宫颈细胞是否有异常改变,辅助判断是否有HPV感染相关的细胞病变。
HPVDNA检测: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是否存在HPVDNA,能更直接判断是否感染HPV以及具体的亚型。
阴道镜检查:当细胞学检查或HPV检测发现异常时,可进行阴道镜检查,观察宫颈等部位的上皮情况,必要时取组织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预防措施:
接种HPV疫苗:目前有二价、四价、九价HPV疫苗等。二价疫苗主要预防HPV16和HPV18型,四价疫苗在二价的基础上增加了HPV6和HPV11型,九价疫苗覆盖的HPV亚型更多。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预防相应亚型HPV的感染,对青少年、成年女性等人群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例如,接种九价HPV疫苗的女性,能预防约90%的宫颈癌、85%的阴道癌、50%的低级宫颈上皮内瘤变、90%的肛门癌和约90%的生殖器疣。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PV感染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杜绝,因为安全套不能覆盖所有可能接触到HPV的皮肤黏膜部位。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注意外阴清洁,避免多个性伴侣等,有助于减少HPV感染的机会。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更要注重个人卫生和性行为的防护,因为孕期感染HPV可能对自身健康和胎儿产生影响,比如可能增加早产等风险。对于婴幼儿,要避免其接触可能被HPV污染的物品,减少母婴传播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