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的精准诊断与危险分层需通过系统化检查流程实现,涵盖病史询问与症状评估(如采集基础病史、分级评估症状)、体格检查核心项目(包括耳部专科检查和全身系统评估)、影像学检查选择依据(颞骨CT用于慢性中耳炎伴特定症状者,MRI用于怀疑颅内并发症者)、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耳分泌物培养及炎症标志物检测)、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婴幼儿、孕妇、老年患者各有侧重)、动态监测与随访方案(急性期、慢性期分别制定随访计划)以及多学科协作诊疗(复杂病例需联合评估并制定个体化流程),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一、病史询问与症状评估
1.1基础病史采集
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近期是否存在上呼吸道感染史(如感冒、流感)、过敏性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及既往中耳炎发作记录。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其喂养姿势(如是否长期平躺哺乳)、托幼机构集体生活史等危险因素。
1.2症状分级评估
急性中耳炎典型表现为突发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夜间哭闹、抓耳)、听力下降、耳闷胀感;慢性中耳炎则以反复耳流脓、听力渐进性减退为主要特征。需注意区分外耳道炎(疼痛更剧烈但无听力改变)与中耳炎的临床差异。
二、体格检查核心项目
2.1耳部专科检查
(1)耳镜检查:观察鼓膜色泽、形态及活动度。急性中耳炎可见鼓膜充血、膨隆,标志物消失;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则表现为鼓膜穿孔,伴脓性分泌物溢出。
(2)听力测试:纯音测听可明确传导性听力损失程度,声导抗测试中鼓室图呈B型或C型曲线提示中耳积液。
2.2全身系统评估
对伴有发热、头痛、颈强直的患者,需行神经系统查体排除颅内并发症;婴幼儿需测量体重、评估营养状态,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选择依据
3.1颞骨高分辨率CT
适用于慢性中耳炎伴听力持续下降、反复流脓或怀疑胆脂瘤形成的患者,可清晰显示听骨链破坏程度、乳突气房炎症状态及并发症风险。
3.2磁共振成像(MRI)
当怀疑颅内并发症(如硬膜外脓肿、脑膜炎)时,MRI的软组织对比度优于CT,能早期发现脑实质及硬膜下病变。
四、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
4.1耳分泌物培养
对长期流脓患者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莫拉菌,耐药菌株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方案。
4.2炎症标志物检测
C反应蛋白(CRP)>10mg/L、血沉(ESR)>20mm/h提示急性感染,但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避免过度依赖实验室指标。
五、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
5.1婴幼儿检查配合策略
对3岁以下无法配合耳镜检查的儿童,可采用声反射测试间接评估中耳功能,必要时在镇静状态下完成检查,需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5.2孕妇检查安全性
X线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颞骨CT辐射剂量约0.01mSv(远低于致畸阈值),但妊娠早期仍建议优先选择超声或MRI检查。
5.3老年患者合并症管理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慢性中耳炎患者,需在检查前控制血糖(空腹血糖<8mmol/L)、血压(收缩压<160mmHg),以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风险。
六、动态监测与随访方案
6.1急性期随访
症状缓解后2周内需复查耳镜及声导抗,确认鼓膜恢复情况及中耳积液是否完全吸收。
6.2慢性期管理
每3~6个月行影像学复查,监测胆脂瘤生长速度;听力下降>30dB者需及时验配助听器,防止听觉剥夺效应。
七、多学科协作诊疗
复杂病例需耳鼻喉科、儿科、感染科联合评估,如合并先天性耳畸形、免疫缺陷病的患者,需制定个体化检查流程,避免漏诊重要并发症。
通过上述系统化检查流程,可实现中耳炎的精准诊断与危险分层,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