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扁桃体炎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引起,诊断需结合咽部查体与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非药物措施(局部护理、物理降温、饮食调整)、药物治疗(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局部用药),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抑制患者)需遵循相应治疗原则,并发症需预防处理,生活需做好管理与预防,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就医指征需立即就诊。
一、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病因与诊断依据
化脓性扁桃体炎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也可合并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病原菌,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临床诊断需结合咽部查体与实验室检查:典型表现为双侧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覆盖黄白色脓性分泌物,伴剧烈咽痛、吞咽困难及发热(体温可达39~40℃)。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通常>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常>50mg/L)。咽拭子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类型,但临床常根据经验性用药原则处理。
二、非药物治疗措施
1.局部护理:每日用温盐水(0.9%生理盐水)漱口3~4次,可减少口腔细菌定植,缓解咽部疼痛。儿童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避免误吸。
2.物理降温:对发热患者(体温<38.5℃),优先采用温水擦浴(32~35℃)、退热贴等物理方法降温,避免酒精擦浴导致皮肤刺激。
3.饮食调整:建议摄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藕粉),避免辛辣、过热或过硬食物刺激咽部。儿童患者需保证每日水分摄入量(1~1.5L/日),预防脱水。
三、药物治疗方案
1.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或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疗程需满10日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菌。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需注意:12岁以下儿童禁用喹诺酮类抗生素。
2.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用于缓解发热及咽痛,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仅当体温>38.5℃或疼痛影响进食时使用,避免联合用药。
3.局部用药:含漱液(如复方氯己定)可减少口腔细菌,但2岁以下儿童禁用含苯佐卡因成分的制剂。
四、特殊人群治疗原则
1.儿童患者:3个月以下婴儿出现发热需立即就医;2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退热药,以防瑞氏综合征。
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首选青霉素类,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致胎儿牙齿着色)及磺胺类(致新生儿溶血)药物。
3.老年人:需评估肝肾功能,头孢类抗生素剂量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预防药物蓄积中毒。
4.免疫抑制患者(如糖尿病、HIV感染者):需延长抗生素疗程至14日,并密切监测并发症(如扁桃体周围脓肿)。
五、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扁桃体周围脓肿:表现为单侧咽痛加剧、张口受限,需立即行脓肿切开引流,并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
2.急性中耳炎:儿童患者发生率约30%,需观察是否出现耳痛、听力下降,必要时请耳鼻喉科会诊。
3.风湿热预防:对反复发作患者(每年>3次),可在感染控制后考虑扁桃体切除术,但需评估手术风险(如出血、麻醉意外)。
六、生活管理与预防措施
1.隔离防护:患者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
2.增强免疫力: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适度运动(如散步),补充维生素C(每日100mg)及锌(每日15mg)。
3.疫苗接种:对反复感染者,可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降低继发感染风险。
4.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湿度40%~60%,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粉尘刺激。
七、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1.持续高热>3日不退;2.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加重;3.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4.出现皮疹、关节痛等过敏反应;5.孕妇出现宫缩或阴道流血。儿童患者若出现嗜睡、拒食、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紧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