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咽炎是儿科常见上呼吸道感染病,多由病毒、细菌感染或环境因素诱发,局部有咽痛、充血等表现,全身有发热等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对症、抗感染,需从增强体质等方面预防,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儿需特殊注意。
一、定义
小儿急性咽炎是儿科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也可因环境因素等诱发,主要累及咽部黏膜、黏膜下组织及淋巴组织,好发于冬、春季节。
二、病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发小儿急性咽炎,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其中以A组柯萨奇病毒较为常见,此类病毒感染常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表现为咽部出现疱疹。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等,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风湿热、肾炎等。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干燥、粉尘多、化学物质刺激的环境中,小儿咽部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引发急性咽炎;气候突然变化,如寒冷时小儿咽部血管收缩,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导致感染发生。
三、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咽痛:小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尤其是婴幼儿,因无法准确表达,多以哭闹、烦躁来体现咽部疼痛。
咽部充血:检查可见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尤其是咽后壁黏膜充血明显,有时可见淋巴滤泡增生。
其他: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咽部异物感、灼热感等,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咽部可见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的患儿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甚至可出现惊厥;还可伴有头痛、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
四、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儿咽部情况,观察咽部黏膜、淋巴滤泡、疱疹或溃疡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分离、细菌培养等检查,以明确致病病原体,但此项检查一般在专科医院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让患儿多休息,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
对症治疗
发热处理:若体温低于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若体温高于38.5℃,可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退热措施,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降温等方式,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药物。
缓解咽痛:可让患儿含服润喉片等缓解咽部不适,但需注意药物的年龄禁忌等。
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一般为自限性疾病,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若为流感病毒感染,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细菌感染:根据病情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需严格遵循用药规范,依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六、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让小儿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户外活动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但要注意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合理安排活动,避免受凉等。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减少病毒、细菌的传播机会。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若周围有呼吸道感染患者,应注意隔离等。
合理饮食:保证小儿饮食营养均衡,摄入充足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咽部黏膜的正常功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患小儿急性咽炎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喂养时要注意避免呛咳,保证营养摄入。
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小儿,患急性咽炎时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需更加积极地进行治疗和监测,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