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的止血方法包括局部压迫止血法,患者保持坐位或半卧位、头前倾,紧捏鼻翼等;烧灼法,适用于反复小量出血且能找到明确出血点者,利用药物或物理能量使出血点组织凝固止血;填塞法,分前鼻孔填塞和后鼻孔填塞,前鼻孔用纱条等填塞,后鼻孔填塞用于前鼻孔填塞无效的严重鼻出血;血管结扎法,用于经多种方法治疗无效的严重鼻出血;全身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及治疗基础疾病,补充维生素C、K等,治疗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发病。
一、局部压迫止血法
1.操作方法:患者保持坐位或半卧位,头稍向前倾,用手指紧捏两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同时可用冷水袋或湿毛巾敷前额和后颈,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对于儿童鼻出血,家长可协助其进行该操作,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适。在生活方式方面,鼻出血时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出血加剧。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注意控制血压稳定,因为血压波动可能导致鼻出血再次发生或加重出血情况。
2.原理:通过压迫鼻翼,使出血的鼻腔血管受压,促进血液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目的。此方法是最常用的初步止血措施,适用于大多数轻度鼻出血情况。
二、烧灼法
1.适用情况及操作:适用于反复小量出血且能找到明确出血点的患者。常用的有化学药物烧灼(如30%-50%硝酸银、30%三氯醋酸等)和激光、射频烧灼。医生会在表面麻醉下,用相关器械找到出血点并进行烧灼,使出血点组织蛋白凝固,封闭血管达到止血目的。对于儿童患者,需在充分安抚下配合操作,避免因恐惧不配合导致操作困难或加重损伤。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不适合此方法,因为烧灼可能导致局部出血不易控制。
2.原理:利用化学药物或物理能量(如激光、射频)使出血部位组织蛋白变性凝固,阻断血管出血。
三、填塞法
1.前鼻孔填塞
操作:用凡士林纱条、抗生素油膏纱条或可吸收材料(如淀粉海绵、明胶海绵等)填塞鼻腔。将纱条填入鼻腔后,依次由前向后填满整个鼻腔,压迫出血部位。对于儿童,应选择较柔软且大小合适的填塞材料,避免损伤鼻腔黏膜。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此方法,因为填塞可能引起呼吸不畅等不适。
原理:通过填塞物压迫鼻腔内的血管,促进血液凝固和血管闭合,达到止血目的。
2.后鼻孔填塞
适用情况及操作:用于前鼻孔填塞无效的严重鼻出血。医生会先将纱球填入鼻腔后部,再用导尿管等器械引出纱球的线,固定于前鼻孔外,利用纱球压迫后鼻孔止血。此操作相对复杂,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儿童患者操作需更加谨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有鼻部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在操作前需先控制感染,否则可能导致感染扩散。
原理:压迫后鼻孔区域,阻断来自咽部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四、血管结扎法
1.适用情况:适用于经上述多种方法治疗无效的严重鼻出血,如外伤性鼻出血且出血部位明确,可考虑结扎相应的血管,如筛前动脉、筛后动脉等。
2.原理:通过结扎出血相关的血管,阻断其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止血目的。该方法属于有创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全身治疗
1.补充维生素: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K等,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血管壁的弹性,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可促进凝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补充维生素的方式可能不同,儿童可通过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摄入,成人除饮食外也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维生素制剂,但需注意剂量不宜过大。
2.治疗基础疾病:如果鼻出血是由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引起,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及药物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根据具体疾病类型进行相应的专科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