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后咽喉肿痛可通过一般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调整饮食)、药物缓解(局部用药、全身用药)、物理治疗(冷敷或热敷、超声雾化吸入)来处理,若肿痛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高热等情况需就医,就医时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和血常规检查等。
一、一般护理措施
1.保持口腔清洁
适用人群:所有放疗后咽喉肿痛患者。
具体做法:使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进行漱口,每天多次。生理盐水可以维持口腔内的正常渗透压,减少细菌滋生;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能有效抑制口腔常见致病菌。一般每次含漱时间不少于30秒,充分让漱口水接触咽喉及口腔各个部位,有助于清洁口腔,减轻咽喉肿痛。
2.调整饮食
适用人群:放疗后咽喉肿痛患者。
具体做法:选择清淡、易消化、温凉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冷或过热的食物,这些食物会进一步刺激咽喉,加重肿痛。例如,可以多吃米粥、软面条、鸡蛋羹等。同时,增加水分摄入,保证每天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保持咽喉黏膜湿润,缓解肿痛。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食物的温度和质地,确保其容易吞咽且不会加重咽喉不适。
二、药物缓解
1.局部用药
适用人群:放疗后咽喉肿痛患者。
具体做法:可使用咽喉部喷雾或含片。咽喉喷雾如西瓜霜喷雾等,能直接作用于咽喉局部,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含片如草珊瑚含片等,含服时药物逐渐溶解,持续作用于咽喉部位,减轻肿痛症状。但儿童使用局部喷雾或含片时需谨慎,避免误吸等情况发生,最好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2.全身用药
适用人群:咽喉肿痛较严重,经一般护理无明显缓解的患者。
具体做法:如果存在细菌感染迹象,如咽喉部有脓性分泌物等,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滥用。对于儿童患者,更要谨慎使用抗生素,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及剂量。
三、物理治疗
1.冷敷或热敷
适用人群:放疗后咽喉肿痛患者。
具体做法:急性期(一般指放疗后短期内,咽喉肿痛较明显时)可采用冷敷,用冷毛巾或冰袋敷于颈部外侧,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局部充血、肿胀,从而缓解肿痛。缓解期可采用热敷,用温毛巾敷于颈部外侧,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消退和缓解肿痛。但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或热敷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或烫伤皮肤。
2.超声雾化吸入
适用人群:放疗后咽喉肿痛患者。
具体做法:通过超声雾化器将药物雾化成微小颗粒,让患者吸入。常用的药物有地塞米松等,能起到抗炎、消肿的作用。超声雾化吸入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咽喉黏膜,减轻肿痛。儿童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时,要确保其配合度,避免哭闹导致药物吸入不畅或呛咳等情况,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采取合适的体位进行雾化吸入。
四、就医评估
1.何时需就医
适用人群:放疗后咽喉肿痛患者。
具体情况:如果咽喉肿痛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发热(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例如,患者原本咽喉肿痛逐渐加重,甚至无法吞咽口水,或者伴有高热不退,此时可能提示存在较为严重的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评估和治疗。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要密切关注其咽喉肿痛情况及伴随症状,一旦出现上述异常情况,应尽早送医。
2.就医时的检查
适用人群:放疗后咽喉肿痛需就医的患者。
具体检查: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查看咽喉部的具体情况,如黏膜是否充血、肿胀严重程度、有无脓性分泌物等。还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类型(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等),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各项检查操作需更加轻柔、耐心,尽量减少患儿的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