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由牙周病、外伤、咬合创伤、根尖周病等引起,牙周病因菌斑牙石等刺激致牙周组织破坏,应对需基础治疗及口腔卫生维护;外伤因外力撞击致牙周膜等损伤,轻度可休息,严重需复位固定;咬合创伤因咬合关系异常致牙齿承受过大咬合力,需调磨牙齿、正畸或戴咬合板;根尖周病因牙髓病未治致细菌感染根尖周组织,需根管治疗或拔除患牙。
一、牙周病
1.病因及机制:
牙周病是导致牙齿松动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长期存在,会引发牙龈炎症,进而逐渐破坏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等。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会使牙周组织发生免疫炎症反应,导致牙槽骨吸收,牙周膜纤维遭到破坏,牙齿的支持组织逐渐丧失,从而出现牙齿松动。例如,慢性牙周炎患者,随着病情进展,牙槽骨吸收程度不同,牙齿松动程度也有所差异,轻度牙周炎可能仅有牙齿轻微松动,重度时牙齿松动明显甚至可能脱落。
不同年龄人群患牙周病的风险不同,中老年人由于口腔卫生维护相对可能不如年轻人,且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组织本身有一定的生理性退变,更容易受到菌斑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牙周病。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增加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的敏感性,更容易患牙周病导致牙齿松动。
2.应对措施:
首先要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如洗牙(龈上洁治)去除牙石、菌斑,必要时进行龈下刮治深入去除牙周袋内的菌斑和牙石。对于伴有全身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牙周组织的愈合和炎症控制。同时,患者自身要注意口腔卫生,正确刷牙(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漱口水等辅助清洁工具,保持口腔清洁,防止菌斑牙石再次堆积。
二、外伤
1.病因及机制:
牙齿受到外力撞击是常见的外伤原因。比如摔倒时唇部先着地、运动时被球撞击、交通事故等情况,都可能使牙齿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外力,导致牙周膜损伤、牙槽骨骨折等,从而引起牙齿松动。根据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牙齿松动程度也不一样,轻度外伤可能只是牙周膜轻度损伤,牙齿有轻微松动但能自行恢复;严重的外伤可能导致牙齿脱位、牙槽骨严重骨折,牙齿松动明显甚至无法保留。
不同年龄人群外伤风险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因为活泼好动,在运动、玩耍等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牙齿外伤;老年人牙齿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理性松动,再加上骨质相对疏松,受到外力时更容易出现牙齿松动的情况。
2.应对措施:
如果是轻度外伤导致的牙齿松动,应避免用受伤的牙齿咀嚼食物,让牙齿休息,一般轻度的牙周膜损伤可逐渐恢复。如果牙齿松动较明显或伴有脱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位、固定等处理。例如,对于脱位的牙齿,需要尽快进行再植术,并且固定一段时间,促进牙周组织愈合。
三、咬合创伤
1.病因及机制:
咬合关系不正常会造成咬合创伤,如牙齿排列不齐、有早接触点、夜磨牙等情况。不正常的咬合力量会使牙齿承受过大的咬合力,超过了牙周组织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牙周膜纤维损伤、牙槽骨吸收,进而引起牙齿松动。比如,长期夜磨牙的患者,牙齿长期受到异常的咬合力量,会逐渐出现牙齿松动;牙齿存在早接触点,在咀嚼过程中该牙承受的咬合力过大,也会破坏牙周支持组织,导致牙齿松动。
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咬合创伤风险不同,有夜磨牙习惯的人群、有牙齿排列不齐等错颌畸形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咬合创伤。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牙齿磨耗等情况可能导致咬合关系发生变化,增加咬合创伤的风险。
2.应对措施:
首先需要进行咬合检查,找出导致咬合创伤的原因。如果是有早接触点,可通过调磨牙齿来消除早接触;如果是错颌畸形导致的咬合创伤,可考虑进行正畸治疗来调整牙齿排列,改善咬合关系。对于夜磨牙患者,可以佩戴咬合板,减轻牙齿受到的咬合力量,保护牙周组织。
四、根尖周病
1.病因及机制:
根尖周病多是由于牙髓病未得到及时治疗,细菌感染扩散到根尖周组织引起的。细菌及其毒素刺激根尖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根尖周组织充血、水肿、牙槽骨吸收等,从而影响牙齿的支持,引起牙齿松动。例如,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尖周区有炎症性肉芽组织形成,会破坏牙槽骨,使牙齿的支持力量减弱,出现牙齿松动。
各年龄人群都可能患根尖周病,但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牙髓活力相对旺盛,牙髓感染容易扩散到根尖周组织,且他们的牙齿发育还未完全成熟,根尖周病对牙齿的影响可能更严重。
2.应对措施:
首先需要对患牙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消除根尖周炎症。通过根管治疗去除感染源后,根尖周组织的炎症逐渐消退,牙槽骨会逐渐修复,牙齿松动情况也会有所改善。如果根尖周病变严重,牙齿松动明显且无法保留,则需要拔除患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