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口腔清洁指导、龈上龈下洁治术)、药物辅助治疗(局部及全身用药)、手术治疗(牙周翻瓣术、植骨术)和维护治疗(定期复查、补充治疗),各环节有不同要求及注意事项,如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维护治疗要定期复查及根据情况补充治疗等。
一、基础治疗
1.口腔清洁指导
正确刷牙: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刷牙方法基本相似,均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45°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尽可能伸入邻间隙内,用轻柔压力使刷毛在原位进行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每次颤动4-5次,颤动时牙刷移动约1mm,每次至少刷牙2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儿童由于手部协调能力有限,家长应帮助其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确保刷牙效果。
使用牙线或间隙刷:牙线适用于清除牙间隙的菌斑和食物残渣,对于有牙间隙的患者,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间隙刷则适用于牙龈退缩、牙间隙较大的患者,可有效清洁邻面菌斑。
2.龈上洁治术:由专业医生使用洁治器械去除龈上牙石、菌斑和色渍。通过超声洁治或手工洁治等方法,清除牙龈上方的牙结石,一般对于无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均可进行,对于患有心脏病、血液病等特殊人群,需在病情稳定且得到相应专科医生允许后进行,因为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有少量出血,特殊人群需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3.龈下刮治术: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龈下刮治术可深入到牙周袋内,清除龈下的牙石和菌斑,消除牙周袋,促进牙周组织的愈合。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其牙周组织愈合能力相对较差,更需要彻底的龈下刮治来控制牙周炎症。
二、药物辅助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
甲硝唑凝胶:可用于牙周袋内局部上药,甲硝唑能够抑制厌氧菌的生长,对于牙周炎中常见的厌氧菌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局部使用甲硝唑凝胶可以在牙周袋内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减少全身用药的副作用。儿童应避免使用甲硝唑凝胶,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甲硝唑可能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米诺环素软膏:米诺环素是一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制成软膏局部应用于牙周袋内,米诺环素软膏可以缓慢释放药物,持续发挥抗菌作用,对牙周炎的常见致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于妊娠期女性,由于处于特殊生理时期,使用米诺环素软膏需要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
2.全身药物治疗
阿莫西林:如果牙周炎伴有较严重的感染,在无过敏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发挥杀菌作用。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严禁使用阿莫西林,老年人使用阿莫西林时需注意监测肾功能,因为老年人肾功能可能会有所减退。
头孢呋辛:头孢呋辛也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对于牙周炎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于儿童,使用头孢呋辛需要根据体重计算合适的剂量,并且要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
1.牙周翻瓣术
适应证:适用于深牙周袋或牙周袋形态复杂,经基础治疗后牙周袋仍深达5mm以上且探诊出血的患者。对于患有重度吸烟者,由于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愈合,在进行牙周翻瓣术前需要患者严格戒烟,否则手术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手术过程:通过切开牙龈,翻开牙龈瓣,暴露病变区的牙根面及牙槽骨,进行根面平整、清除感染组织,然后将牙龈瓣复位缝合。术后需要患者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复诊,一般术后1周左右拆线。
2.植骨术
适应证:适用于牙槽骨吸收导致骨缺损的患者,通过植骨可以促进牙槽骨的再生,恢复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对于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植骨术前需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因为高血糖会影响骨组织的愈合,增加手术失败的风险。
植骨材料:常用的植骨材料有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材料等。自体骨是较好的植骨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获取自体骨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创伤;异体骨和人工骨材料相对来说创伤较小,但生物活性可能不如自体骨。
四、维护治疗
1.定期复查
复查间隔:牙周炎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查,如每1-2个月复查一次。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牙周组织恢复相对较慢,更需要密切关注牙周情况,定期复查。
复查内容:复查内容包括口腔卫生情况、牙龈炎症情况(通过探诊出血情况判断)、牙周袋深度、牙槽骨吸收情况等。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发现有残留的牙石或菌斑,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2.补充治疗
如果在复查过程中发现有牙周袋复发或仍有探诊出血等情况,可能需要再次进行洁治、刮治等治疗,或者根据情况考虑再次手术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在维护治疗过程中,家长要督促儿童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帮助儿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确保儿童牙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