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颌畸形的发生受遗传、先天、后天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使其有一定倾向;先天因素包括胎儿期母体及自身因素影响颌面部发育;后天因素有口腔不良习惯、乳牙期及替牙期局部障碍、疾病、营养因素等,如口腔不良习惯致牙齿颌骨发育异常,乳牙期替牙期局部障碍引发错位等,疾病致内分泌、呼吸等异常影响,营养不均衡也会影响颌面部发育。
一、遗传因素
错颌畸形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许多研究表明,错颌畸形的发生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例如,某些特定的颌骨形态、牙齿大小和排列等特征可能会由亲代遗传给子代。如果父母存在明显的错颌畸形,如牙齿排列不齐、上下颌骨关系异常等,那么子女发生错颌畸形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遗传物质中包含了控制颌面部生长发育和牙齿形态结构的相关信息,当这些遗传信息出现异常或组合不当的时候,就容易导致错颌畸形的发生。
二、先天因素
1.胎儿期因素
母体因素:孕妇在胎儿期的发育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胎儿颌面部发育异常。比如孕妇在妊娠期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糖环境可能会影响胎儿颌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加胎儿出现错颌畸形的风险;孕妇在妊娠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果药物具有致畸性,也可能干扰胎儿颌面部的发育进程。
胎儿自身因素:胎儿在母体内如果发生发育异常,例如出现先天性的牙齿数目异常(如多生牙或先天性缺牙)、颌骨发育异常等情况,都会直接导致出生后出现错颌畸形。例如先天性缺牙会导致牙齿之间的间隙异常或者牙齿排列紊乱等错颌表现。
三、后天因素
1.口腔不良习惯
吮指习惯:儿童长期吮指,尤其是在乳牙萌出到替牙期阶段,吮指产生的压力会影响牙齿和颌骨的正常发育。吮拇指时,拇指会对上前牙产生向前的压力,同时对下前牙产生向后的压力,导致上前牙前突、下前牙舌倾,形成开颌等错颌畸形表现。一般来说,3岁以前的吮指习惯可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3岁以后仍然存在严重的吮指习惯,就容易引发错颌畸形。
舌习惯:异常的舌习惯包括吐舌、舔牙等。吐舌时,舌头持续处于前伸位置,会阻碍上颌牙弓的正常发育,导致前牙开颌;舔牙习惯则会使牙齿受到异常的力量,引起牙齿位置的改变,比如使牙齿向唇侧或舌侧移位,影响牙齿的正常排列。
偏侧咀嚼习惯:儿童长期用一侧牙齿咀嚼食物,会导致咀嚼侧的颌骨和牙齿得到更多的功能性刺激,发育较好,而非咀嚼侧则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发育相对不足,从而出现面部左右不对称、牙齿咬合关系异常等错颌畸形情况。
2.乳牙期及替牙期的局部障碍
乳牙早失:乳牙因龋齿等原因过早脱落,会导致局部间隙缩小或消失,邻牙可能会向缺牙间隙倾斜移位,使得后继恒牙萌出时位置不足,从而引发牙齿排列不齐等错颌畸形。例如第一乳磨牙过早缺失,相邻的第二乳磨牙和第一恒磨牙可能会向缺牙处倾斜,导致恒牙萌出空间不足,出现牙齿拥挤等问题。
乳牙滞留:乳牙到了替换时间却不脱落,占据了恒牙萌出的正常位置,会使恒牙错位萌出,出现牙齿排列紊乱的情况。比如乳牙牙根吸收不完全,导致乳牙迟迟不脱落,而恒牙从乳牙的舌侧或唇侧萌出,造成牙齿排列异常。
恒牙萌出顺序异常:正常的恒牙萌出有一定的顺序,如果恒牙萌出顺序发生紊乱,也会引起错颌畸形。例如恒侧切牙萌出顺序异常,可能会导致与相邻牙齿的关系不协调,出现牙齿拥挤或间隙等错颌表现。
颌骨发育不足: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颌骨发育不足,会导致牙量相对大于骨量,从而出现牙齿拥挤等错颌畸形。比如下颌骨发育不足时,可能会出现下颌后缩,上颌相对前突的情况,造成安氏Ⅱ类错颌等表现。
3.疾病因素
内分泌疾病:例如垂体功能亢进,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如果垂体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会导致全身骨骼生长加速,包括颌骨,可能会引起颌骨过度生长,出现牙齿排列不齐等错颌畸形;而甲状腺功能减退则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包括颌面部的发育,导致颌骨发育不足,进而引发错颌畸形。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呼吸系统疾病会导致儿童长期用口呼吸。用口呼吸时,空气不能经过鼻腔的正常调节进入口腔,气流会冲击上颌牙弓,使上颌牙弓受到向前的压力,导致上颌牙弓狭窄、腭盖高拱,同时下颌向下向后旋转,出现牙列拥挤、前牙前突、下颌后缩等一系列错颌畸形表现。
4.营养因素
营养不良: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如果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D、钙等,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包括颌骨的发育。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导致骨骼钙化不良,颌骨发育受到阻碍,进而可能引发错颌畸形;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缺乏也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包括颌面部的生长,使得牙齿和颌骨的发育出现异常。
营养过剩:儿童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等食物,导致身体肥胖,可能会影响全身的生长发育代谢,进而对颌面部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肥胖儿童可能会出现内分泌紊乱等情况,间接影响颌骨和牙齿的正常发育,增加错颌畸形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