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核心特征包括头痛、发热、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及结核性四大类。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病原体通过鼻咽部黏膜侵入血液,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膜,危险因素包括未接种疫苗、免疫缺陷等。临床表现上,典型症状有突发高热、剧烈头痛等,并发症信号包括意识模糊等,诊断首选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测,头颅CT或MRI可排除并发症。治疗原则方面,细菌性脑膜炎需立即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病毒性以对症支持为主,真菌性需使用特定药物,同时有辅助治疗和特殊人群处理方式。预防可通过疫苗接种和生活方式干预,长期管理需关注后遗症。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免疫缺陷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脑膜炎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指软脑膜、蛛网膜及脑脊液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主要病理改变为脑膜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及脑脊液成分改变。其核心特征包括头痛、发热、颈项强直(颈部僵硬)及脑膜刺激征阳性,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甚至脑疝。根据病原体类型,脑膜炎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及结核性四大类,其中细菌性脑膜炎(如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若未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10%~30%;病毒性脑膜炎(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症状相对较轻,但部分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2型)可能引发严重后遗症。
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1.病原体入侵途径:细菌或病毒通过鼻咽部黏膜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或病毒血症,进而穿透血-脑屏障(BBB)进入脑膜。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受年龄、免疫状态及基础疾病影响,婴幼儿(尤其是6月龄以下)及老年人血-脑屏障功能较弱,更易发生感染。
2.危险因素:未接种疫苗(如Hib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免疫缺陷(如HIV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颅脑外伤或手术史、慢性鼻窦炎或中耳炎(病原体可通过邻近结构扩散)是主要危险因素。此外,密集人群聚集(如学校、军营)可能增加脑膜炎奈瑟菌的传播风险。
三、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急性起病者多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38.5℃)、剧烈头痛(前额或枕部为主)、呕吐(非喷射性)及颈项强直(被动屈颈时下颌无法触及胸部)。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易激惹、拒食或前囟隆起。
2.并发症信号:意识模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癫痫发作提示病情进展至脑实质受累(脑炎);皮肤瘀点、瘀斑(尤其下肢)是细菌性脑膜炎的特征性表现,与脑膜炎奈瑟菌释放内毒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3.诊断流程:首选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测。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呈浑浊或脓性,白细胞计数>1000×10/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1g/L,糖含量<2.2mmol/L;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多清晰,白细胞计数5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含量正常。头颅CT或MRI可排除脑水肿、脑脓肿等并发症。
四、脑膜炎的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抗感染治疗:细菌性脑膜炎需立即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古霉素),覆盖常见病原体;病毒性脑膜炎以对症支持为主,单纯疱疹病毒脑炎需使用阿昔洛韦。真菌性脑膜炎(如隐球菌)需使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疗程需4~6周。
2.辅助治疗:甘露醇或高渗盐水用于降低颅内压;地塞米松可减轻脑膜炎症反应,但需在抗生素使用前或同时应用,避免单独使用导致感染扩散。
3.特殊人群处理:婴幼儿需根据体重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耳毒性);孕妇慎用利福平(致畸风险),优先选择头孢曲松;免疫抑制患者需延长疗程并监测药物浓度。
五、脑膜炎的预防与长期管理
1.疫苗接种:Hib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可显著降低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推荐婴幼儿按程序接种,青少年及成人前往高风险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前接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2.生活方式干预: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密切接触,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遮掩口鼻。慢性鼻窦炎或中耳炎患者需及时治疗,防止病原体逆行感染。
3.后遗症管理:约10%~20%的细菌性脑膜炎幸存者可能出现听力损失、癫痫或认知障碍,需定期进行听力筛查、脑电图监测及神经心理学评估,必要时使用助听器或抗癫痫药物。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6月龄以下婴儿血-脑屏障未完全发育,更易发生严重感染,家长需警惕发热伴拒食、嗜睡或前囟隆起,及时就医。
2.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及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增加感染风险,需控制血糖、避免受凉,出现意识改变需立即就诊。
3.孕妇:妊娠期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加重感染,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致牙齿着色)或利巴韦林(致畸)。
4.免疫缺陷患者:HIV感染者或器官移植受者需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复方磺胺甲噁唑),定期监测脑脊液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