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包天可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家族史及生长发育史询问来鉴别,临床检查中骨性地包天面部侧面呈凹面型、口腔内上颌骨发育不足等,牙性地包天面部外观基本正常、主要是牙齿排列问题;影像学检查中头颅侧位片和CT检查可分别从不同角度判断颌骨及牙齿情况;家族史和生长发育史也对鉴别骨性和牙性地包天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临床检查法
1.面部外观观察
骨性地包天:骨性地包天患儿面部侧面会呈现凹面型,下颌骨明显前突,从正面看,面部宽度可能存在异常,例如下颌骨横向发育过度等情况。这是因为骨性地包天是由于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异常导致的,下颌骨整体向前、向下生长过度,从而改变了面部的基本轮廓。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面部发育阶段不同,但基本的面部轮廓变化是判断的重要依据。比如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3-6岁是颌骨快速发育阶段,如果此阶段发现面部侧面凹面型明显,就要高度怀疑骨性地包天。
牙性地包天:牙性地包天患儿面部外观通常基本正常,侧面观面部轮廓大致正常,主要是牙齿的排列问题导致的下颌相对前突,而颌骨的发育基本正常。例如孩子的上下颌骨大小比例基本正常,只是牙齿的咬合关系异常,下颌牙齿覆盖在上颌牙齿的前方。
2.口腔检查-牙齿咬合关系详细检查
骨性地包天:在口腔内检查时,会发现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过度前伸,牙齿的咬合关系是下颌牙齿明显位于上颌牙齿的前方,而且这种咬合关系是由于颌骨的位置异常导致的,不仅仅是牙齿的排列问题。可以通过牙科专用的咬合检查工具来测量上下牙齿的位置关系,骨性地包天患儿的上颌牙弓可能相对狭窄,下颌牙弓相对宽大,上下牙齿的接触关系不符合正常的咬合模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牙齿的发育阶段不同,但咬合关系的异常表现是关键。比如在替牙期的孩子,如果发现下颌牙齿明显超前于上颌牙齿,且经检查颌骨有异常发育迹象,要考虑骨性地包天。
牙性地包天:牙性地包天主要是牙齿的排列问题,上下颌骨的大小和位置基本正常,只是牙齿的倾斜方向导致下颌牙齿覆盖上颌牙齿。口腔检查时可以看到上颌牙齿和下颌牙齿的形态、大小基本正常,只是牙齿的排列出现了地包天的情况,通过正畸专科检查的模型分析等可以更明确地看到牙齿的排列情况,上下颌骨的X光片(如曲面体层片等)显示颌骨的形态、位置基本正常。
二、影像学检查法
1.X线片检查
头颅侧位片:
骨性地包天:通过头颅侧位片可以测量一系列的骨骼角度和线距来判断。例如,SNA角(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S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B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等。正常情况下,SNA角约为82°-86°,SNB角约为77°-82°,ANB角约为1°-3°。骨性地包天患儿的SNB角增大,ANB角减小,甚至为负值,这表明下颌骨相对于颅骨的位置过度前伸,上颌骨发育相对不足。不同年龄的孩子头颅侧位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不同,例如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参考值有差异,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判断这些角度和线距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牙性地包天:头颅侧位片显示SNA角、SNB角、ANB角基本在正常范围内,主要是牙齿的位置异常导致的下颌相对前突,颌骨的形态、位置无明显异常。例如SNA角、SNB角、ANB角都在正常的参考值范围内,只是牙齿的倾斜角度不符合正常咬合时的牙齿倾斜情况,通过测量牙齿相关的角度和线距可以发现牙齿的排列异常是导致地包天的主要原因。
2.CT检查
骨性地包天: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颌骨的三维结构,对于判断骨性地包天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准确观察下颌骨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上颌骨的关系。例如可以看到下颌骨的髁突位置、下颌升支的高度等是否存在异常,以及上颌骨的宽度、高度等是否发育不足。通过三维CT重建图像,可以从多个角度直观地评估颌骨的发育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不同年龄的孩子进行CT检查时,需要根据孩子的配合程度等因素进行适当的处理,但CT检查对于骨性地包天的诊断价值是其他检查方法不可替代的。
牙性地包天:CT检查显示颌骨的形态、结构基本正常,没有明显的颌骨发育异常情况,主要是牙齿的排列和咬合关系异常,通过CT可以排除颌骨发育异常导致地包天的情况,从而明确是牙性地包天。
三、家族史及生长发育史询问
1.家族史
骨性地包天:如果家族中有亲属存在明显的颌骨发育异常,如有家族成员有类似的地包天且经诊断为骨性地包天,那么孩子患骨性地包天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为骨性地包天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可能影响颌骨的生长发育模式。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存在骨性地包天,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骨性地包天的概率会高于没有家族史的孩子。不同家族的遗传情况不同,但家族史是判断骨性地包天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牙性地包天:家族史中如果没有明显的颌骨发育异常的亲属,孩子患牙性地包天的可能性相对较高,牙性地包天的遗传因素相对较弱,更多是由于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局部的牙齿萌出、排列等因素导致的。
2.生长发育史
骨性地包天: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存在一些影响颌骨发育的因素,如婴幼儿期的不良喂养姿势(长期卧位吃奶,下颌过度前伸)等,可能会导致骨性地包天。例如长期卧位吃奶,孩子为了吸吮方便,下颌会不自觉地向前伸,长期这样的姿势可能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导致骨性地包天。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青春期,颌骨还在快速发育,如果有不良因素影响,更容易出现骨性地包天的情况。
牙性地包天:生长发育史中如果孩子没有明显影响颌骨发育的因素,但是存在牙齿萌出顺序异常、乳牙滞留等情况,可能会导致牙性地包天。例如乳牙滞留,占据了恒牙萌出的正常位置,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从而出现地包天的情况。在牙齿替换过程中,如果出现这些局部的牙齿问题,容易引起牙性地包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