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EV71等,疱疹性咽颊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亚型引起,二者发病部位、全身症状、传播途径有别,治疗均为对症支持,预后不同,婴幼儿、学龄儿童、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情况各有特点。
疱疹性咽颊炎:主要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组的一些亚型,比如柯萨奇病毒A组6型、A组2-4型等。
临床表现方面
发病部位
手足口病: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均可出现皮疹或疱疹。口腔内的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开始为红色斑疹,很快发展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同时手、足部位可见斑丘疹、疱疹,疱疹壁厚,内容物澄清,周围有红晕。
疱疹性咽颊炎:主要病变部位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等部位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全身症状
手足口病:部分患儿可有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儿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及以上,同时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EV71感染的患儿有时还可能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
疱疹性咽颊炎:主要症状为发热,热度可高可低,部分患儿体温可在38-40℃之间,发热一般持续1-4天,同时咽部疼痛较为明显,患儿可出现拒食、流涎等表现,全身症状相对手足口病来说相对较轻,一般很少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等严重表现。
传播途径方面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的病毒被他人吸入而感染。
疱疹性咽颊炎:传播途径主要也是密切接触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与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一定相似性。
治疗及预后方面
治疗
手足口病: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是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对于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等重症表现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如降低颅内压、镇静等治疗。一般使用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但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疱疹性咽颊炎:同样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发热时可进行退热等处理,如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咽部疼痛明显时可使用一些缓解咽痛的药物,如含片等,一般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但同样需合理应用。
预后
手足口病: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经过对症治疗后1-2周可痊愈。但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能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等,预后相对较差。
疱疹性咽颊炎:一般预后较好,病程1-2周左右,多数患儿可完全康复,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
特殊人群情况
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感染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颊炎时,更容易出现高热、病情变化快等情况。对于手足口病,婴幼儿感染EV71型病毒时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肢体活动等情况;对于疱疹性咽颊炎,婴幼儿咽部疼痛明显时可能会导致拒食,进而引起脱水等情况,需要注意保证婴幼儿的液体摄入。
学龄儿童:学龄儿童相对来说免疫系统较婴幼儿完善一些,感染后病情一般相对较轻,但也需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热持续不退、出现头痛等不适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颊炎后,病情可能会比正常人群更严重,病程更长,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监测和治疗,必要时需要住院密切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