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不是传染病,发病与内在遗传、免疫异常及外在过敏原接触、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皮肤风团红斑伴瘙痒等,可通过避免诱因、药物治疗等方式应对,预防需注意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防护。
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荨麻疹患者,个体患荨麻疹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但这不是通过病原体传播导致的。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使得机体更容易发生过敏等免疫相关的荨麻疹反应。
免疫系统异常:当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紊乱时,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上,或者由于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就可能引发荨麻疹。比如,一些病毒感染可能会作为诱因,但病毒感染本身不是荨麻疹的病原体,而是通过引起机体免疫失衡来导致荨麻疹发生。
外在因素:
过敏原接触:常见的过敏原包括食物(如鱼虾、蛋类、牛奶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接触物(如某些化妆品、洗涤剂等)。当机体接触到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识别过敏原并产生免疫反应,释放如组胺等介质,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荨麻疹的症状,这一过程不涉及病原体的传播。
感染因素:虽然感染可诱发荨麻疹,但感染源不是传染病病原体。例如,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感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荨麻疹发生,但感染本身不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荨麻疹的方式,而是通过引发个体自身免疫变化来致病。
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皮肤症状:主要表现为风团和红斑,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头晕、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瘙痒而表现出哭闹不安等情况,成人则主要以皮肤症状和可能出现的全身症状为主。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来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诱因、症状特点、病程等,同时可能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以辅助诊断和寻找可能的病因。例如,血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情况,但这不是特异性的诊断依据。
荨麻疹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
避免诱因:首先要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则应避免食用该食物;若知道是接触某种物质引起的荨麻疹,应避免再次接触。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同年龄的患者用药选择和剂量等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使用抗组胺药时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合适的剂量调整。
预防:
注意生活方式:保持生活规律,适当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要注意观察自己的饮食、接触物等与荨麻疹发作的关系,尽量提前规避可能的过敏原。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发生荨麻疹,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皮肤状况,一旦出现疑似荨麻疹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让儿童接触可能的过敏原。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也可能患荨麻疹,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等可能诱发荨麻疹的因素,同时在用药时要更加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
总之,荨麻疹不是传染病,其发病是由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引起的机体免疫相关的皮肤疾病,在诊断、治疗和预防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