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湿疹与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上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诱因、症状表现有别,实验室检查中阴囊湿疹镜检无真菌菌丝孢子培养阴性而真菌感染镜检有真菌菌丝孢子培养可分离出致病真菌,治疗原则上阴囊湿疹一般治疗是避免刺激保持清洁干燥药物分期外用及系统用抗组胺药特殊人群用药有讲究真菌感染一般治疗是保持清洁干燥药物以外用抗真菌为主严重等情况可口服但儿童孕妇等有不同要求可依此准确辨别阴囊湿疹和真菌感染。
一、临床表现差异
阴囊湿疹
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会阴部不透气、搔抓等可能诱发。急性阴囊湿疹表现为阴囊皮肤弥漫性发红、肿胀,有众多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瘙痒剧烈。亚急性阴囊湿疹是由急性湿疹迁延而来,表现为阴囊皮肤暗红,少许鳞屑,轻度浸润。慢性阴囊湿疹则是因病情反复,阴囊皮肤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皮纹加深,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有湿疹病史或过敏体质人群更易患病。
从病史角度,患者多有湿疹反复发作史,或有接触过敏原等情况。
真菌感染
各年龄段、性别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上,多汗、长期穿紧身不透气内裤、与真菌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等易诱发。常见股癣蔓延至阴囊,表现为阴囊单侧或双侧出现环状或半环状的红斑,边缘清楚,稍有脱屑,红斑边缘可伴有丘疹、水疱,境界清楚,瘙痒明显。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感染。有手足癣、体癣等真菌感染病史者,或接触过真菌污染的物品者,发生阴囊真菌感染风险较高。
二、实验室检查鉴别
显微镜检查
对于阴囊湿疹,刮取皮损处鳞屑等进行显微镜检查,未见真菌菌丝或孢子。
对于真菌感染,刮取阴囊病变部位的鳞屑、水疱液等标本,在显微镜下可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这是鉴别真菌性阴囊感染的重要依据。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操作需注意轻柔,避免造成额外损伤,儿童更需谨慎操作以减少不适。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检查时要关注标本采集的准确性,确保能检出真菌。
真菌培养
阴囊湿疹患者真菌培养为阴性。
阴囊真菌感染患者真菌培养可分离出相应的致病真菌,如红色毛癣菌等,通过培养还可进一步鉴定真菌种类,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在培养前需注意保持病变部位清洁干燥等,以提高培养阳性率。
三、治疗原则区别
阴囊湿疹
一般治疗: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穿着宽松透气的内裤,保持阴囊清洁干燥。不同年龄人群需注意衣物选择,儿童应选棉质柔软内裤,避免化纤材质刺激。生活方式上要规律作息,减少焦虑等不良情绪。
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根据分期选择,急性期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慢性期可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尿素软膏等。系统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以缓解瘙痒症状。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优先选择弱效糖皮质激素,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组胺药等需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
阴囊真菌感染
一般治疗:同样需保持阴囊清洁干燥,勤换内裤,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不同年龄人群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儿童要监督其勤换内裤等。
药物治疗: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涂抹于病变部位,需连续使用一定疗程以彻底杀灭真菌。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儿童一般不推荐口服抗真菌药物,特殊情况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真菌药物需非常谨慎,优先选择局部外用药物且咨询医生后使用。
通过以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的区别,可对阴囊湿疹和真菌感染进行较为准确的辨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