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形成与内分泌因素(雌激素水平变化、其他内分泌激素异常)、紫外线照射(UVB和UVA损伤皮肤致黑素变化)、遗传因素(家族史人群风险高及遗传变异致黑素代谢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受损后皮肤启动修复致黑素合成增加)、炎症反应(炎症性皮肤病等诱发及炎症因子刺激黑素细胞使黑素合成增多)密切相关。
一、内分泌因素
1.雌激素相关
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与黄褐斑形成密切相关。例如,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这会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颗粒增加。研究发现,妊娠期黄褐斑的发生率较高,约15%-20%的孕妇会出现黄褐斑,分娩后部分患者黄褐斑可减轻,但仍有部分会持续存在。雌激素可以通过与黑素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促进黑素合成。
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其中约10%-20%会发生黄褐斑,这是因为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成分影响了体内激素平衡,促使黑素细胞功能活跃,黑素生成增多。
2.其他内分泌激素
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与黄褐斑有关。甲状腺素可以促进黑素合成,当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可能导致黑素代谢紊乱,增加黄褐斑发生的风险。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也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代谢等过程间接与黄褐斑形成相关。
二、紫外线照射
1.紫外线的作用机制
紫外线(UV)中的中波紫外线(UVB)和长波紫外线(UVA)均可损伤皮肤。UVB主要作用于皮肤表皮层,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等,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和活性增加。UVA可穿透真皮层,作用于黑素细胞,促进黑素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如酪氨酸酶活性增强,酪氨酸酶是黑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它能将酪氨酸转化为多巴,进而合成黑素。
长期紫外线照射会使皮肤中的黑素小体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并且分布更为不均,从而导致皮肤出现色素沉着,形成黄褐斑。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不注意防晒的人群,黄褐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室内工作者。据统计,户外工作者中黄褐斑的患病率比室内工作者高约3-5倍。
三、遗传因素
1.遗传易感性
黄褐斑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生黄褐斑的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高。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黄褐斑,其子女发生黄褐斑的概率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黑素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如黑素细胞的数量、对激素的敏感性等,使个体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黄褐斑。有研究发现,黄褐斑患者家族中黑素细胞相关基因存在一定的突变或多态性,这些遗传变异可能导致黑素代谢相关通路异常,增加黄褐斑发生的可能性。
四、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1.皮肤屏障与黄褐斑的关系
皮肤屏障主要由角质层、皮脂膜等组成,具有保湿、防御外界刺激等功能。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如过度清洁、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等,皮肤的保水能力下降,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减弱。此时,皮肤为了应对外界刺激,可能会启动修复机制,导致黑素细胞功能活跃,黑素合成增加。例如,长期使用去角质过度的产品,会破坏角质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到紫外线等因素的损伤,进而促进黄褐斑的形成。皮肤屏障受损还可能引起炎症反应,炎症介质的释放会进一步刺激黑素细胞,加重色素沉着。
五、炎症反应
1.炎症与黑素合成的关联
皮肤的各种炎症性皮肤病,如痤疮、湿疹等,在炎症修复过程中可能会诱发黄褐斑。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会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颗粒。例如,痤疮患者在炎症消退后,部分会出现色素沉着斑,其中就包括黄褐斑样的色素沉着。炎症反应导致局部微环境改变,促使黑素细胞增殖、活化,酪氨酸酶活性增强,从而使黑素合成增多,形成黄褐斑。此外,皮肤受到外伤、晒伤等物理性损伤后,也会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可能导致黄褐斑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