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扁桃体有其发育特点,常见病因包括感染、免疫及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等,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一般、对症及抗感染治疗,还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疾病来预防小儿扁桃体肿大相关问题。
一、定义与正常生理情况
小儿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等,6个月以内的小儿一般不会患扁桃体炎,因为其扁桃体还未发育;1岁末时,腭扁桃体逐渐增大,4-10岁时发育达高峰,14-15岁时又逐渐退化,所以此阶段小儿扁桃体肿大相对较常见。
二、常见病因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是由腺病毒、鼻病毒等引起。例如腺病毒感染时,小儿除了扁桃体肿大外,还常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等容易相互传染。
细菌感染:主要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小儿扁桃体受链球菌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充血、肿大,局部可能有脓性分泌物,同时伴有高热、咽痛等症状,像猩红热患者就常伴有扁桃体明显肿大且有脓性渗出物。
免疫因素:小儿自身免疫功能尚不完善,在感染等因素刺激下,扁桃体作为免疫器官会出现反应性增生肿大。例如在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过程中,扁桃体不断被抗原刺激,导致其淋巴组织增生,进而肿大。
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如小儿患有鼻窦炎时,炎症可蔓延至咽部,累及扁桃体,引起扁桃体肿大。鼻窦炎导致的脓性分泌物刺激扁桃体,使其发生炎症反应,出现肿大。
三、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小儿扁桃体肿大时,可出现咽部异物感、咽痛,年龄较大的小儿能主诉咽痛,幼儿可能表现为流口水、拒食等。肿大明显时可影响呼吸,出现睡眠打鼾、呼吸不畅,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尤其是在仰卧位时更为明显。同时,扁桃体表面可能有分泌物,若为细菌感染,分泌物常呈脓性。
全身表现:如果是感染引起的扁桃体肿大,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以上,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扁桃体肿大,发热一般相对较轻,而细菌感染引起的多为高热且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直接观察咽部,可见扁桃体不同程度的肿大,同时观察扁桃体表面情况,有无充血、脓性分泌物等。还可以用压舌板轻压舌部,查看扁桃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实验室检查:如果考虑细菌感染,会进行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CRP)也会升高。必要时还可进行咽拭子培养,明确是否有链球菌等致病菌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血常规中白细胞可能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让小儿多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等。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的小儿,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体温超过38.5℃且小儿有不适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小儿用药的年龄禁忌等。如果扁桃体肿大影响呼吸,可采取侧卧位等缓解呼吸不畅的情况。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具体药物需根据病情及药敏结果等选择,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小儿应谨慎使用,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
六、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让小儿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避免感染: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着凉。如果周围有呼吸道感染患者,应尽量让小儿与患者隔离。
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疾病:如小儿患有鼻窦炎等邻近器官疾病时,应及时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扁桃体引起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