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有多种表现,婴幼儿期社交互动有缺陷、语言发育迟缓,学龄期社交障碍更明显,存在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还有感知觉异常,智力认知有问题、情绪行为易出问题,男孩患病比例高,封闭环境可能加重症状,有家族病史风险高,护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耐心引导改善症状。
学龄期表现:到了学龄期,仍难以与同伴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比如不会主动参与同伴游戏,不能理解同伴之间的社交规则和互动方式,常常独自玩耍,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这是由于他们在社交认知和社交技能发展上存在障碍,无法正确解读他人的表情、肢体语言等社交信号。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展落后:多数孤独症孩子语言发育比正常儿童迟缓,可能在1-2岁时还不会说话,或者说话后语言能力停滞不前。例如,正常儿童1岁左右开始说简单的字词,而孤独症儿童到了相应年龄还不能表达基本的需求,如不会说“喝水”“妈妈”等简单词汇。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中枢发育及语言学习能力存在问题,影响了语言的正常发展进程。
语言运用异常:即使能说话,语言运用也往往异常。可能表现为重复语言,如不断重复他人说过的话;或者刻板语言,说出一些与当时情境无关的、刻板固定的语句;还有可能出现代词混淆,如把“我”说成“你”等。这是由于他们在语言的语义、语用等方面存在障碍,不能灵活、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
兴趣狭窄:孩子可能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有着异常强烈的兴趣,而且兴趣非常狭窄。比如只对某一种类型的玩具(如旋转的物品)着迷,长时间专注于摆弄它,对其他丰富多彩的玩具却不感兴趣。这是因为孤独症儿童的大脑神经发育特点导致他们的兴趣范围局限,难以被广泛的事物所吸引。
刻板重复行为: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如不停地拍手、摇晃身体、旋转转圈等,而且这些行为往往是无目的的、机械性的重复。还可能有刻板的仪式性行为,比如每天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做某件事,如先迈哪只脚、先做哪个动作等,如果被打断就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这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神经回路异常,导致行为模式呈现出刻板重复的特征。
感知觉异常
听觉感知异常:部分孩子对声音的反应异常,可能对某些正常音量的声音过于敏感,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而对另一些声音又充耳不闻。例如,正常孩子能正常接受教室里的讲课声音等环境音,但孤独症孩子可能会对突然的较大声响极度恐惧,或者对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毫无反应。这是因为他们的听觉系统神经处理存在差异,导致对声音的感知和反应不同于正常儿童。
视觉感知异常:有的孩子可能对视觉刺激有特殊反应,比如专注于看一些旋转的灯光、闪烁的物品等,长时间盯着这些东西看而忽略周围其他事物。这与他们的视觉信息处理方式和神经发育特点有关,使得他们在视觉感知上表现出与正常儿童不同的倾向。
其他表现
智力与认知问题:孤独症孩子的智力水平差异较大,有的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在认知方面存在理解、记忆、推理等多方面的困难。比如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比正常孩子缓慢很多,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等。这是因为孤独症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了大脑的整体认知功能。
情绪行为问题: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可能因为一些微小的变化就大发雷霆,或者长时间处于情绪低落、焦虑等状态。同时,还可能出现自伤行为,如用头撞墙、咬自己等,这是由于他们在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方面存在严重障碍,无法有效地应对自身的情绪和外界的刺激。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这些症状表现上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婴幼儿期主要体现为社交和语言的初步异常,学龄期则更突出社交障碍、学习困难等问题,而且男孩患孤独症的比例相对高于女孩,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缺乏丰富社交互动的环境中可能会加重症状表现,有孤独症家族病史的孩子患病风险相对更高,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恰当的引导来帮助他们尽量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