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痛,口腔咽峡部有疱疹等,传播途径为粪-口及呼吸道飞沫,托幼机构易暴发,对症治疗预后好;手足口病多由EV71等引起,有发热及手、足、口腔皮疹等,传播途径多样,托幼机构易流行,轻症对症治疗,重症需住院,EV71感染重症预后较差,5岁以下儿童为重点关注人群,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临床表现方面
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痛,口腔咽峡部可见疱疹或溃疡,疱疹周围有红晕,一般疱疹主要集中在咽峡部,手足等部位通常无皮疹。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但多见于3-10岁儿童,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方面,若儿童接触了携带柯萨奇病毒的物品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手足口病:
除了发热外,手、足、口腔等部位会出现皮疹或疱疹,皮疹多为斑丘疹、疱疹,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不一,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并发症,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发病年龄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同样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上接触肠道病毒污染的环境等易患病。
流行病学方面
疱疹性咽峡炎:
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引起暴发流行,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集体生活、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容易在托幼机构内传播。低龄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感染发病。
手足口病:
传播途径包括密切接触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等。也是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流行,发病季节以夏秋季为主,但冬季也有散发病例。
5岁以下儿童是高危人群,因为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且在托幼机构等场所接触病毒机会多。低龄儿童若接触患病儿童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容易被感染,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诊断方面
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医生通过检查口腔咽峡部的疱疹等表现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来明确是否为柯萨奇病毒感染。
各年龄段儿童都可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对于低龄儿童,家长需注意观察其发热、咽痛情况以及口腔表现,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
根据皮疹特点(手、足、口腔疱疹)、发热等临床表现基本可以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等明确病毒类型,如EV71等。
5岁以下儿童是诊断重点关注人群,医生会仔细检查儿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情况,结合流行病学史等进行诊断,特殊人群如免疫缺陷儿童等诊断时需更谨慎,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可能。
治疗与预后方面
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烧药(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剂量等服用指导),咽痛时可使用局部缓解咽痛的药物等。预后一般较好,大多数患儿1周左右可自愈。
各年龄段患儿治疗均以对症支持为主,低龄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等,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差等情况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合并基础疾病的儿童,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在对症治疗的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
手足口病:
大部分轻症手足口病患儿也是对症治疗,如退热、口腔护理等。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需要及时住院治疗,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等。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等。
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是重点关注对象,轻症患儿居家治疗时家长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重症表现需立即就医。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儿童患手足口病后更易发展为重症,需要更严格的观察和及时干预,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其免疫状态对治疗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特殊并发症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