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可通过中药内服、外治、针灸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来治疗。中药内服依证型选方;外治有洗剂、软膏等;针灸分体针、耳针;生活方式上饮食、起居需依证型调整;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和生活方式有不同注意事项。
中药外治
中药洗剂:可选用苦参、黄柏、地肤子、白鲜皮等中药煎水外洗。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对于急性湿疹渗出较多的患者,这样的洗剂能起到清热燥湿、收敛止痒的作用。一般将药物煎好后,待水温合适时进行外洗,每次外洗时间根据病情和皮肤耐受情况而定,通常15-20分钟左右。
中药软膏:如紫草膏,紫草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作用,对于一些皮肤溃疡、湿疹等有促进愈合、止痒的作用。还有黄柏膏,黄柏清热燥湿,对于湿热蕴结导致的皮肤炎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将软膏均匀涂抹在患处,厚度适中,一般每天涂抹2-3次,根据皮肤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调整用量。
针灸治疗
体针治疗:根据皮肤病的辨证结果选取相应的穴位。例如,风热证可选取曲池、合谷等穴位,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能清热解表;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的作用。对于湿热证,可选取阴陵泉、足三里等穴位,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合穴,能健脾利湿;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针刺的手法根据病情虚实而定,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一般每周针刺2-3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耳针治疗:选取肺、肾上腺、神门、皮质下等耳穴。肺经与皮肤关系密切,肺主皮毛;肾上腺能调节内分泌和抗炎;神门可镇静安神;皮质下能调节大脑皮质功能。通过耳针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机体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可以采用埋针、压豆等方法,埋针或压豆后患者可自行按压刺激,每天按压数次,每次按压1-2分钟,3-5天更换一次穴位贴。
生活方式调整对皮肤病治疗的影响
饮食方面:不同证型皮肤病患者饮食有不同要求。对于湿热证皮肤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如辣椒会加重体内湿热,油炸食品不易消化也会助湿生热;而血虚风燥证患者可适当食用一些补益气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等,但也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滋补。同时,无论哪种皮肤病患者都应避免饮酒,酒精会刺激皮肤,加重炎症反应。
起居方面: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但洗澡不宜过勤、水温不宜过高,尤其是干性皮肤患者,过度洗澡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干燥,对于湿疹等皮肤病患者尤为重要,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真菌,加重皮肤病变。另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不利于皮肤病的恢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病患者在治疗时应更加谨慎。中药内服需根据儿童年龄适当减少药量,且要选择药性相对温和的药物。外治时,中药洗剂的温度要适宜,避免烫伤儿童皮肤;中药软膏涂抹要轻柔,防止引起儿童不适。在生活方式调整上,儿童的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起居要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但儿童可能难以自行做到,家长要给予监督和引导。
孕妇:孕妇患皮肤病时,中药内服需特别谨慎,应避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毒性较强及峻下逐水等作用会影响胎儿的药物。外治方面,一些刺激性较强的中药外治方法要慎用。生活方式上,孕妇要注意皮肤清洁,但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饮食要清淡、营养丰富,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变化可能影响孕妇自身及胎儿的健康,进而影响皮肤病的恢复。
老年人:老年人患皮肤病时,中药内服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相对较弱,用药需兼顾扶正与祛邪,但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负担的药物。外治用药也要注意药物的刺激性,老年人皮肤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刺激。生活方式上,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皮肤加重病情;饮食要易于消化,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要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