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与手癣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及治疗方面存在不同。病因上湿疹是内外因素致迟发型变态反应,手癣是皮肤癣菌感染;临床表现湿疹急性期有渗出等,亚急性期有小丘疹等,慢性期皮肤肥厚等,手癣分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实验室检查湿疹无特异性,手癣可通过真菌检查;诊断鉴别需依据相应表现及真菌学检查;治疗湿疹综合避免诱因等,手癣主要抗真菌,特殊人群患病各有注意事项。
一、病因方面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患病,生活方式上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处于潮湿环境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病史方面更易患湿疹。
手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手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手癣的致病菌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常见于经常用手接触水或化学物质的人群,如厨师、洗衣工等,男性和女性患病几率无显著绝对差异,生活中接触污染的公共物品等是重要诱因,有手足癣等真菌感染病史的人群更易再次感染手癣。
二、临床表现方面
湿疹:
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等部位,对称分布,瘙痒剧烈。不同年龄患者表现略有差异,儿童湿疹好发于面部、头皮,皮疹多为红斑、丘疹、水疱等;成人湿疹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表现多样。
亚急性期:红肿及渗出减轻,以小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仍有瘙痒。
慢性期: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常见于手、足、小腿等部位,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手癣:
水疱鳞屑型:多发生在手指间、手掌侧,初期为针尖大小的水疱,疱液清,可融合成大疱,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瘙痒明显。
角化过度型:常见于手掌,皮肤角化过度,粗糙、脱屑、皲裂,一般无明显水疱,冬季易发生皲裂疼痛。
浸渍糜烂型:多见于指缝,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常伴裂隙,有臭味,瘙痒剧烈。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湿疹: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可升高,但这些指标不具有确诊性,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等综合诊断。
手癣: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可确定致病菌种,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形态及特点、病程等进行诊断,需与手癣等疾病鉴别,湿疹一般无明显的真菌学依据,而手癣可通过真菌检查明确有无真菌感染。
手癣:根据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不难诊断,需与湿疹鉴别,手癣的真菌镜检和培养呈阳性,而湿疹真菌学检查为阴性。
五、治疗方面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症状,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般采用避免诱因、外用药物治疗、系统药物治疗等。外用药物根据湿疹不同阶段选择合适剂型,如急性期无渗出时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等;慢性期用软膏、硬膏等。系统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止痒,严重时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谨慎,儿童应选择温和的外用药物,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
手癣: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外用药物可选用咪唑类抗真菌药如克霉唑乳膏、咪康唑乳膏等,或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如特比萘芬乳膏等;对于角化过度型或外用药物疗效不佳者,可口服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需注意药物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一般不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患湿疹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儿童患湿疹要注意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选择温和的护肤产品;老年人患湿疹时皮肤屏障功能较差,要注意皮肤保湿,外用药物选择要温和。手癣患者中,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如厨师等,要注意工作中的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同时积极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或传染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