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麻疹有前驱期症状如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麻疹黏膜斑,出疹期症状如皮疹特点、全身症状,恢复期症状如皮疹消退、体力恢复;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即隔离休息、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即退热、止咳,并发症治疗如肺炎、喉炎的相应治疗。
一、小孩麻疹的症状
1.前驱期症状
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且发热常持续4-5天,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发热症状相对不典型,但一般也会有体温升高情况,婴幼儿由于自身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可能发热时精神状态受影响更明显。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类似感冒症状,患儿会出现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也是常见表现,这是因为麻疹病毒累及眼部相关组织,对于有基础眼部疾病的儿童,麻疹引发的眼结膜症状可能会加重其眼部不适。
麻疹黏膜斑:这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发热2-3天后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为直径约0.5-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随后逐渐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此症状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2.出疹期症状
皮疹特点:一般在发热3-4天后出疹,皮疹首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到达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初起时颜色鲜红,压之褪色,随后部分皮疹融合成片,但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出疹时患儿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40℃左右,对于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儿童,此时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防止惊厥发作。
全身症状:患儿全身症状加重,精神萎靡、嗜睡等表现较为明显,咳嗽加剧,肺部可能可闻及少量啰音,这是因为麻疹病毒在体内播散,累及呼吸道等多个系统,对于本身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哮喘患儿,麻疹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3.恢复期症状
皮疹消退:出疹3-5天后,若患儿没有严重并发症,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消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一般7-10天消退完毕,脱屑和色素沉着会随着时间逐渐减轻,对于皮肤较黑的儿童,色素沉着可能相对更明显,但一般也会在数月内恢复正常。
体力恢复: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精神、食欲等逐渐好转,体力开始恢复,但在恢复期仍需注意休息,因为虽然症状改善,但身体仍处于相对虚弱状态,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摄入来促进身体完全恢复。
二、小孩麻疹的治疗
1.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患儿需要隔离治疗,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等并发症的患儿需隔离至出疹后10天,这是因为麻疹具有传染性,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隔离可以避免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尤其是未患过麻疹且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对于家庭中有其他儿童的情况,要做好隔离防护措施,如房间通风等。
加强护理:保持室内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一般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给予患儿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蛋羹等,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发热等丢失的水分,对于食欲不佳的儿童,可少量多次进食,保证营养和水分摄入,促进身体恢复。
2.对症治疗
退热: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擦浴时注意避开胸部、腹部等敏感部位,水温一般为32-34℃。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由于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退热,一般不首先使用药物退热,除非体温过高可能导致惊厥等严重情况,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安全的退热措施,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止咳:若患儿咳嗽较剧烈,可根据病情使用止咳药物,但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呼吸等的药物,对于有喘息等症状的儿童,需更谨慎用药,可通过湿化空气等非药物方式辅助缓解咳嗽,如使用加湿器等。
3.并发症治疗
肺炎:如果合并肺炎,需要根据病原体情况进行治疗,如为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于儿童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抗生素。同时要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吸氧等治疗,对于本身有肺部基础疾病的儿童,治疗肺炎时要更加积极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喉炎:若出现喉炎,要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哭闹加重喉梗阻,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喉部水肿,如地塞米松等,但使用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对于有糖皮质激素禁忌证的儿童要谨慎使用,同时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喉梗阻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气管切开等急救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