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湿疹是常见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炎症性皮肤病与遗传等有关皮肤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非特定过敏原直接引发免疫反应临床表现皮肤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亚急性期红肿渗出减轻以鳞屑结痂为主慢性期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多对称分布于头面部四肢等部位其他系统表现一般主要以皮肤表现为主部分患儿可能存在过敏原相关因素发病不单纯依赖过敏原暴露主要根据典型皮肤表现分布特点等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在于修复皮肤屏障减轻炎症反应婴儿期湿疹常见护理要特别注意选择温和洗护产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幼儿期湿疹患儿要关注皮肤屏障修复过敏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明确与过敏原密切相关接触过敏原才引发相应反应除皮肤表现外还可累及其他系统需详细病史询问结合皮肤或其他系统表现及过敏原检测明确诊断首要是回避过敏原出现明显症状可使用抗过敏药物缓解婴儿期喂养时要注意观察对食物反应幼儿期要进一步明确过敏原在生活中严格回避并与幼儿园老师沟通。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宝宝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异常等有关,属于皮肤的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并非由特定过敏原直接引发的免疫反应。
过敏: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过敏原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途径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症状,涉及特定的免疫介导过程。
二、临床表现差异
皮肤表现
宝宝湿疹: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鳞屑、结痂为主;慢性期则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多对称分布于头面部、四肢等部位,皮疹形态多样。
过敏:皮肤过敏表现多样,如接触性过敏可在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边界清楚;食物过敏可能出现口周红斑、荨麻疹等,荨麻疹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易反复发作。
其他系统表现
宝宝湿疹:一般主要以皮肤表现为主,若病情严重可能因搔抓等出现继发感染时,才会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但相对较少出现其他系统的典型表现。
过敏:除皮肤表现外,还可累及其他系统,如呼吸道过敏可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喘息等;消化道过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过敏原相关性
宝宝湿疹:部分湿疹患儿可能存在过敏原相关因素,如食物过敏原(牛奶、鸡蛋、鱼虾等)、吸入性过敏原(尘螨、花粉等),但湿疹的发病不单纯依赖于过敏原暴露,即使避免接触常见过敏原,仍可能复发或持续存在,其发病更多与自身皮肤屏障和免疫调节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
过敏:明确与过敏原密切相关,必须接触过敏原后才会引发相应过敏反应,回避过敏原后,过敏症状可明显缓解或不再发作。
四、诊断方法
宝宝湿疹: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表现、分布特点等临床特征进行诊断,一般不需要依赖过敏原检测,当然也可结合斑贴试验等排查可能的过敏原,但皮肤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过敏:需要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接触过敏原的情况,结合皮肤或其他系统表现,还可通过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来明确过敏原,过敏原检测阳性有助于明确过敏诊断。
五、处理原则
宝宝湿疹:治疗主要在于修复皮肤屏障、减轻炎症反应,如使用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急性期根据情况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抗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可使用润肤剂联合弱效糖皮质激素等,同时要注意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对于有过敏原相关因素的患儿,可尝试回避可疑过敏原,但不是唯一的处理措施。
过敏:首要的是回避过敏原,这是预防和治疗过敏的关键措施,如明确对牛奶过敏则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对于出现明显症状的患儿,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等)缓解症状,但核心是脱离过敏原。
六、特殊人群需注意
婴儿期宝宝:湿疹在婴儿期较为常见,由于皮肤娇嫩,护理上要特别注意选择温和的洗护产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的同时避免过度清洁。过敏在婴儿期也不少见,喂养时要注意观察对食物的反应,如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留意自身饮食对婴儿的影响。对于有湿疹或过敏的婴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和治疗方案,因为婴儿的免疫系统和皮肤屏障功能都在发育中,任何不当处理都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
幼儿期宝宝:随着接触外界环境增多,湿疹患儿要继续关注皮肤屏障修复,避免接触新的可能刺激因素;过敏患儿要进一步明确过敏原,在生活中严格回避,同时要注意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可能接触到的过敏原,家长要与幼儿园老师做好沟通,保障宝宝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