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外部因素有生活环境等临床表现分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有红斑基础上密集丘疹丘疱疹等亚急性红肿及渗出减轻仍有丘疹等慢性皮肤粗糙肥厚等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主要靠病史临床表现诊断有时斑贴试验找过敏原辅助治疗缓解症状等轻度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瘙痒明显口服抗组胺药物儿童老人用要注意;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喜欢温暖潮湿环境传播途径有直接间接接触临床表现体癣初起红色丘疹等股癣多见于腹股沟等足癣分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和培养确诊治疗抗真菌外用为主面积大等口服注意肝肾功能等特殊人群谨慎。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例如,有研究表明,约30%的患者有家族过敏史,遗传因素在湿疹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接触某些致敏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也可能诱发湿疹。
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癣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与患者或患病动物接触)和间接接触(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梳子、毛巾、拖鞋等)。不同类型的癣菌感染部位有所差异,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常引起体癣、股癣等;絮状表皮癣菌易导致足癣等。
临床表现方面
湿疹:
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搔抓后皮损破溃形成渗出性糜烂面,有明显渗出倾向。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多对称分布。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等,病变多局限,边界清楚。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多见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病程慢性,易反复发作。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湿疹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湿疹好发于头面部,常对称分布,皮疹多为红斑、丘疹、水疱等;老年人湿疹则可能因皮肤干燥等因素,表现为皮肤增厚、皲裂等更为明显。
癣:
体癣:初起为红色丘疹、小水疱或丘疱疹,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环状或多环状,边缘常有丘疹、水疱、结痂。皮疹数目可单发或多发。
股癣:多见于腹股沟部位,也可累及会阴、肛周、臀部等,基本损害与体癣相同,但由于该部位透气性差、潮湿,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腹股沟环形或半环形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等,瘙痒明显,夏季加重,冬季减轻。
足癣: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水疱型多发生在足跖、足缘,为深在性小水疱,壁厚,内容清澈,不易破溃,可融合成大疱;间擦糜烂型常见于第四、五趾间,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糜烂,去除浸渍的表皮后,基底呈红色糜烂面,瘙痒剧烈;鳞屑角化型主要表现为足跖、足跟及足侧缘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明显。不同性别在癣的发病部位上可能有一定差异,男性股癣相对较为常见,女性足癣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
湿疹: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主要通过病史、临床表现等进行诊断。有时可进行斑贴试验来寻找过敏原,辅助诊断湿疹。例如,对于怀疑接触性湿疹的患者,斑贴试验可以帮助确定具体的致敏原。
癣:可通过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来明确诊断。真菌镜检是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毛发或甲屑等标本,在显微镜下查找菌丝或孢子,若找到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真菌培养则是将标本接种在培养基上,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以确定具体的致病真菌种类,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方面
湿疹: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般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轻度湿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对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需要注意的是,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选择弱效或中效制剂,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以防出现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镇静等副作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癣: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外用抗真菌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如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适用于皮损面积较小的患者。对于皮损面积较大、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肝毒性等副作用,使用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时更要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