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原因包括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感染性传播疾病;治疗有抗生素药物治疗(据药敏选敏感抗生素,依病情门诊口服或住院静注)、手术治疗(用于抗生素控不满意的脓肿,据情况选术式)、支持疗法(卧床半卧位,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半流食,补液体纠紊乱失衡)。
一、盆腔炎的原因
1.产后或流产后感染
女性产后或流产后身体较为虚弱,宫颈口经过扩张尚未很好地关闭,此时阴道、宫颈中的细菌有可能上行感染盆腔;如果宫腔内还有胎盘、胎膜残留等,感染的风险会更高。例如,足月产后发生盆腔炎的几率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且有胎盘剥离面等创面存在。
对于流产方式,无论是药物流产还是手术流产,若流产过程不规范,都可能引发盆腔感染。比如手术流产时,器械消毒不严格等情况,容易将外界细菌带入宫腔,进而导致盆腔炎。
2.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如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可导致术后急性感染发作并扩散。例如,宫腔镜检查本身是有创操作,若术前未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后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就容易引发盆腔感染。
一些患有妇科疾病需要进行宫腔内操作的女性,若本身存在阴道炎等下生殖道炎症,在操作过程中炎症可能蔓延至盆腔。比如阴道炎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阴道内的病菌可能随着操作进入宫腔,进而引发盆腔炎。
3.经期卫生不良
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宫腔内血窦开放,并有凝血块存在,这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果不注意经期卫生,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卫生纸,或在经期进行性生活等,都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例如,有些女性在月经期间盆浴,污水可经阴道上行感染盆腔。
不同年龄的女性在经期卫生习惯上可能存在差异,青春期女性可能对经期卫生重视程度不够,而育龄期女性若有不良生活习惯也容易出现经期卫生问题。
4.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
最常见的是阑尾炎、腹膜炎等,由于它们与女性内生殖器官毗邻,炎症可通过直接蔓延引起盆腔炎症。例如,阑尾炎患者若延误治疗,炎症可逐渐波及右侧附件,进而引发盆腔炎。
对于患有肠道疾病的女性,如克罗恩病等,也可能因为炎症蔓延累及盆腔。而且不同性别在邻近器官炎症蔓延方面可能没有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患邻近器官炎症的几率不同,比如老年人患阑尾炎等疾病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进而增加盆腔炎的发生风险。
5.感染性传播疾病
不洁性生活史、多个性伴侣等可致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入侵,常见病原体为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例如,淋病奈瑟菌感染后可引起急性盆腔炎,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
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不同,有多个性伴侣、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的人群风险较高。同时,不同年龄阶段对性传播疾病的易感性也有差异,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影响而引发盆腔炎。
二、盆腔炎的治疗
1.抗生素药物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是关键,初始治疗往往需经验性选择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如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等。对于病情较轻、能耐受口服抗生素且有随访条件的患者,可在门诊口服抗生素治疗;而病情严重、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的患者需住院静脉给药治疗。例如,对于急性盆腔炎患者,若考虑有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常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多西环素及甲硝唑等药物治疗。
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抗生素;妊娠期女性用药需特别谨慎,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2.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治疗抗生素控制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手术方式有经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等,手术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患者年龄、一般状态等全面考虑。例如,对于盆腔脓肿较大且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多需手术切开引流。
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而年轻患者则更倾向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3.支持疗法
患者需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有利于脓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而使炎症局限。同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液体,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例如,对于发热的患者,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支持疗法的具体实施上有差异,儿童患者需要更加关注营养的均衡和水分的补充情况,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老年患者则要注意卧床休息时的护理,防止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饮食和补液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