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脱水分轻中重三度,各有一般情况、皮肤黏膜、眼泪尿量等表现,小婴儿与较大婴儿脱水表现有差异,脱水与生活方式中喂养不当、环境因素及病史中既往肠道疾病史、免疫功能低下病史有关。
一、脱水程度相关症状
(一)轻度脱水
1.一般情况:婴儿精神状态多为稍差,仍可保持一定的活泼度,但相较于正常状态会有一定减退。这是因为机体丢失的水分占体重的5%左右,对整体生理功能影响相对较轻,婴儿的基本代谢等功能还未受到严重干扰,所以精神表现尚不至于过于萎靡。
2.皮肤黏膜:皮肤弹性轻度降低,用手指轻压婴儿手背或大腿内侧的皮肤,松开后皮肤能较快恢复原状,只是恢复速度比正常时稍慢。口腔黏膜稍干燥,由于水分丢失不多,口腔内的湿润度还没有明显的严重下降。
3.眼泪及尿量:有少量眼泪,因为泪腺分泌受影响程度较轻。尿量稍减少,婴儿每24小时的排尿次数会比正常时略少,但减少幅度不大,一般每千克体重每小时尿量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的下限附近。
(二)中度脱水
1.一般情况:婴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较为明显。这是因为机体丢失的水分占体重的5%-10%,机体的内环境紊乱相对明显,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婴儿精神状态有较明显的异常改变。
2.皮肤黏膜:皮肤弹性明显降低,用手指轻压皮肤后,皮肤回缩缓慢,需要数秒才能恢复原状。口腔黏膜干燥较明显。
3.眼泪及尿量:眼泪明显减少,几乎没有眼泪流出。尿量明显减少,婴儿每24小时的排尿次数显著降低,每千克体重每小时尿量明显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每小时每千克体重尿量少于1毫升等情况。
(三)重度脱水
1.一般情况:婴儿精神极度萎靡,严重者可呈昏睡甚至昏迷状态。这是由于机体丢失的水分超过体重的10%,内环境严重紊乱,神经系统功能严重受影响,婴儿的意识等状态出现严重异常。
2.皮肤黏膜:皮肤弹性极差,手指按压皮肤后,皮肤长时间不能恢复原状,呈现出明显的凹陷。口腔黏膜极干燥。
3.眼泪及尿量:无眼泪。尿量极少或无尿,婴儿几乎停止排尿,因为肾脏等器官的血液灌注严重不足,无法正常生成尿液。此外,重度脱水还可能伴有循环衰竭的表现,如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这是因为脱水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影响了血液循环,进而出现外周循环不良的一系列表现。
二、不同年龄婴儿脱水表现的差异
(一)小婴儿(月龄较小)
1.皮肤弹性方面:小婴儿皮肤相对较薄嫩,轻度脱水时皮肤弹性降低可能不如较大婴儿那么容易察觉,但仍可通过仔细检查发现。例如,轻压小婴儿腹部皮肤,恢复时间较正常稍长。
2.前囟及眼窝:小婴儿的前囟未闭合,重度脱水时前囟凹陷会非常明显,这是因为颅内压力与外周循环等情况变化,导致前囟出现明显的凹陷表现。眼窝凹陷也较明显,由于婴儿的眼部组织相对疏松,脱水时眼窝的改变较为突出。
3.精神状态:小婴儿不会像较大婴儿那样用语言表达不适,所以精神状态的改变可能更需要通过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来判断。例如,对逗引的反应明显减弱,原本会对逗引有较积极反应的小婴儿,在中度脱水时可能只是目光呆滞,对逗引几乎没有反应。
(二)较大婴儿(月龄稍大)
1.语言表达相关:较大婴儿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一些不适感受,如能表述口渴等情况。在脱水时,可能会主动表达口渴,这是与小婴儿不同的地方。
2.整体表现:相较于小婴儿,较大婴儿在中度脱水时可能能更明显地表现出烦躁不安等情绪变化,因为其神经系统发育相对更完善一些,对脱水导致的内环境紊乱引起的不适更能通过情绪等表现出来。
三、脱水与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联
(一)生活方式因素
1.喂养不当:如果婴儿是人工喂养,奶粉调配过稀或过浓都可能导致腹泻后脱水。比如奶粉调配过稀,婴儿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同时水分摄入可能相对失衡;过浓则可能导致婴儿消化负担加重,引起腹泻,进而容易脱水。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的饮食不当也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母亲进食过多油腻、刺激性食物,可能导致婴儿腹泻脱水。
2.环境因素:炎热环境下婴儿出汗较多,如果同时伴有腹泻,水分通过皮肤和肠道丢失增加,容易发生脱水。例如在夏季高温时,婴儿腹泻若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更容易出现脱水症状。
(二)病史因素
1.既往肠道疾病史:如果婴儿既往有慢性肠道疾病,如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等,在发生腹泻时,由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功能已存在问题,腹泻更容易导致脱水。因为肠道功能不良会使水分等的吸收和丢失平衡更容易被打破,一旦出现腹泻,水分丢失增多而补充不及时就会迅速脱水。
2.免疫功能低下病史:有免疫功能低下病史的婴儿,如患有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其自身抵御腹泻等疾病导致脱水的能力较弱。在发生腹泻时,身体对丢失水分的代偿能力较差,更容易较快进入脱水状态,而且脱水后恢复相对更困难,因为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影响身体的整体调节和修复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