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有急性、亚急性、慢性表现,可通过病史等诊断,一般治疗避免诱因,药物按分期用,预防找并避诱因;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有典型和重症表现,依流行病学史等诊断,一般治疗隔离等,药物抗病毒等,预防靠接种疫苗或免疫球蛋白。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病毒感染人体后,先在呼吸道黏膜细胞内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随后在全身皮肤黏膜等处大量增殖引起病变。任何年龄均可患水痘,但主要发生在儿童,尤其是2-6岁儿童发病率较高,这与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有关,而成年人患水痘症状往往比儿童更严重。
临床表现
湿疹:
急性湿疹: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部位,多对称分布。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皮肤破损,有明显渗出倾向。自觉剧烈瘙痒,儿童由于无法准确表达瘙痒感受,常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搔抓明显,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病程较久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
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来,也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多对称分布,瘙痒程度不一,可因搔抓等刺激加重病情,儿童慢性湿疹若发生在手部等暴露部位,可能会因瘙痒影响手部的精细动作发育。
水痘:
典型水痘:潜伏期为10-21天,平均14天。发病较急,前驱期可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咳嗽等症状,持续1-2天左右后出现皮疹。皮疹首先见于头皮、面部或躯干受压部位,呈向心性分布,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单房性,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混浊,疱疹易破溃,2-3天开始结痂。病程中可同时见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等不同时期的皮疹,这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征。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成人患者症状往往较重,如发热更高、全身症状更明显等。
重症水痘: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如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或患严重疾病导致抵抗力下降者。表现为高热不退,皮疹融合成大疱型、出血性,甚至继发感染成为坏疽型,常伴有肺炎、脑炎等并发症,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病程等进行诊断。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单一,去除病因后较快痊愈;亚急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出现皮疹,苔藓样变明显,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倾向;慢性湿疹需与手足癣鉴别,手足癣多单侧发病,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儿童湿疹的诊断需结合家长提供的病史及儿童的皮疹表现,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更依赖于医生对皮疹特征的细致观察。
水痘: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过水痘患者)和典型皮疹特点即可诊断。非典型水痘需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皮疹为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有小水疱,无向心性分布特点,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治疗与预防
湿疹:
一般治疗:寻找可能的诱因并去除,如避免接触过敏原、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过度洗烫等。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选择温和的沐浴产品。
药物治疗:根据湿疹的不同分期和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如急性期渗出明显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慢性期可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尿素软膏等。儿童用药需选择儿童专用剂型,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皮肤萎缩等。
预防:积极寻找并避免诱发因素,对于有遗传过敏体质的儿童家族,要注意观察儿童皮肤情况,早期发现皮疹及时处理。
水痘:
一般治疗: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儿童患者需在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通风,患儿的衣物、用具要暴晒或消毒。发热时应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
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为阿昔洛韦,需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应用效果较好,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对于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给予退热药物,但要避免使用水杨酸类药物,以免引起瑞氏综合征。
预防: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水痘疫苗。对于未接种疫苗且接触过水痘患者的儿童,可在接触后72小时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