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病与胎盘激素影响、胰岛素抵抗有关,诊断用75gOGTT,对孕妇可致孕期并发症风险增、产后糖尿病风险增,对胎儿可致巨大儿、生长受限、畸形、新生儿并发症等,管理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孕期监测,特殊人群孕妇要关注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情况来管理。
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胎盘激素的影响:怀孕后胎盘会分泌一些激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这些激素具有抗胰岛素样作用,会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一般正常情况下,孕妇的身体会相应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来维持血糖平衡,但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就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引发妊娠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随着妊娠进展,孕妇体内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即使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这种胰岛素抵抗在妊娠中晚期更为明显,因为此时胎盘分泌的抗胰岛素物质增多,进一步加重了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来诊断妊娠糖尿病。具体步骤为:禁食至少8小时后,抽取空腹血糖,然后将75g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5分钟内喝完,分别抽取服糖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值。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只要其中任何一项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
孕期并发症风险增加: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会明显升高,比非妊娠糖尿病孕妇高2-4倍。这是因为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使血压升高。同时,妊娠糖尿病孕妇发生感染的机会也增加,尤其是泌尿系统感染,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产后糖尿病风险增加:妊娠糖尿病孕妇产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概率较高,有研究显示,约10%-30%的妊娠糖尿病孕妇在产后5-10年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而且再次妊娠时,复发妊娠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对胎儿的影响
巨大儿: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蛋白质、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解作用,导致躯体过度发育,容易成为巨大儿。巨大儿会增加难产、产道损伤、剖宫产的概率。
胎儿生长受限:少数妊娠糖尿病孕妇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胎盘功能不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表现为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正常胎儿。
胎儿畸形:妊娠早期高血糖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增加胎儿畸形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神经管畸形等。
新生儿并发症:新生儿容易出现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因为胎儿在宫内高血糖环境下刺激胰岛B细胞增生,胰岛素分泌增多,出生后母体血糖供应突然中断,但新生儿胰岛素仍继续分泌,容易发生低血糖。同时,由于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也会增加。
妊娠糖尿病的管理
饮食管理:根据孕妇的体重、孕周、活动量等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一般建议控制总热量摄入,保证营养均衡。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以复杂碳水化合物为主,如全麦面包、糙米等;蛋白质占15%-20%,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脂肪占25%-30%,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同时要定时定量进餐,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管理: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孕妇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运动时间一般选择在餐后1小时左右,每次运动时间30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以孕妇感觉不疲劳为宜。运动可以帮助孕妇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运动时间过长,防止发生低血糖等情况。
血糖监测:孕妇需要自我监测血糖,一般建议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因为口服降糖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所以胰岛素是妊娠糖尿病孕妇控制血糖的主要药物。
孕期监测:妊娠糖尿病孕妇需要加强孕期监测,包括定期产检,监测血压、尿蛋白、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等。通过B超等检查监测胎儿的大小、结构等,及时发现胎儿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特殊人群(孕妇)的温馨提示
年龄因素:年龄较大的孕妇(如35岁以上)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孕妇更要密切关注血糖情况,加强产检频率。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的代谢功能可能会有所下降,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减弱。
生活方式:孕妇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血糖的控制和自身健康。
病史因素:如果孕妇有家族糖尿病史,那么她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这类孕妇在孕期更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血糖监测和管理,提前做好应对妊娠糖尿病的各项准备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