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儿童可粪-口传播急性期有非特异性症状后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可致肌肉挛缩等,实验室检查可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急性期对症支持治疗后遗症期康复训练或手术矫正;脑瘫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多种原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有运动障碍等伴随症状,影像学等检查可助诊断,康复治疗是主要手段手术需合适时机,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干预康复效果较好。
一、定义与病因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和肢体瘫痪。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脑瘫: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病因包括产前因素(如母亲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产时因素(如早产、难产、窒息等)和产后因素(如新生儿核黄疸、颅内出血等),主要病变在大脑,涉及大脑皮层、基底节等部位,是非进行性的,但症状可能会随生长发育逐渐明显。
二、临床表现
小儿麻痹症
急性期: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咽痛、恶心、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1-6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但1-6天后又可出现发热(双相热),之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典型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常见于下肢,瘫痪肌群分布不规则、不对称,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出现较晚。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急性期后1-2周瘫痪肢体开始恢复,一般从肢体远端小肌肉开始,若6-12个月仍不恢复则进入后遗症期,可出现肌肉挛缩、骨骼畸形等,如足内翻、足下垂、脊柱侧弯等,严重影响肢体功能和运动能力。
脑瘫
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及手指精细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肌张力降低(肢体松软)。姿势异常,常见的有头后仰、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双手握拳拇指内收等。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智力低下(约2/3患儿有不同程度智力障碍)、癫痫(约1/3患儿有癫痫发作)、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等)、语言障碍(如发音不清、失语等)等。
三、诊断方法
小儿麻痹症
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可从患者的粪便、咽部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IgM阳性可早期诊断,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诊断意义。
影像学检查:一般急性期可不进行特殊影像学检查,后遗症期可通过X线检查了解骨骼畸形情况。
脑瘫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发育异常、颅内出血、脑软化灶等病变,有助于明确病因和病变部位。
神经发育评估:通过格塞尔发育量表、Bayley婴儿发育量表等对小儿的运动发育、智力发育、语言发育等进行评估,了解小儿的发育水平是否落后于正常儿童。
脑电图检查:部分脑瘫患儿可伴有癫痫,脑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癫痫波,辅助诊断癫痫。
四、治疗与康复
小儿麻痹症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卧床休息、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水分,使用退热、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对于有呼吸肌麻痹等严重情况的患儿需要进行呼吸支持治疗。
康复治疗:后遗症期主要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肢体功能,如进行肌肉按摩、理疗、矫形器佩戴等,对于严重的骨骼畸形可考虑外科手术矫正。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年龄越小,康复潜力越大,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脑瘫
康复治疗:是脑瘫患儿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运动疗法(如Bobath疗法、Vojta疗法等,通过特定的运动模式训练患儿的运动功能)、作业疗法(训练患儿的手指精细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语言训练(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智力训练等。康复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家长等共同参与,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综合康复方案,并且需要长期坚持,年龄较小的患儿康复效果相对较好。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合适的年龄可考虑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手术方式,以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但手术也需要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五、预后情况
小儿麻痹症:经过及时治疗和康复训练,部分患儿可恢复较好的肢体功能,但后遗症期的患儿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残疾程度。
脑瘫: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开始时间及治疗措施是否得当等有关。病情较轻、治疗开始早、康复训练规范的患儿,运动功能、智力等方面的预后相对较好;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的患儿,可能会遗留严重的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生活难以自理,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负担。年龄较小的脑瘫患儿,由于大脑的可塑性较强,早期干预康复治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应尽早进行诊断和康复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