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女性盆腹腔脏器少量渗出、漏出或破裂出血及月经、排卵有关各年龄段可出现;病理性包括盆腔炎性疾病(性活跃期女性好发与不洁性生活等相关)、异位妊娠(育龄期有性生活女性易患与输卵管炎症等相关)、盆腔腹膜结核(中青年女性多见与结核接触或病史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症(育龄期女性好发与经血逆流等相关)、盆腔恶性肿瘤(绝经后女性多见与不良生活习惯等可能相关)。
发生机制:女性盆腔处于腹腔最低部位,当盆腹腔脏器有少量渗出液、漏出液或破裂出血时,液体会首先积聚在盆腔,从而形成盆腔积液。在月经期,少量经血逆流至盆腔可导致盆腔积液;排卵期时,卵泡液会积聚在盆腔,也可引起盆腔积液,这两种情况均属于生理性的,一般积液量较少,多可自然吸收,通常不伴有不适症状,也不需要特殊治疗。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可能出现生理性盆腔积液,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月经期和排卵期的生理变化都可能导致生理性盆腔积液;育龄期女性因正常的月经和排卵周期,也较易出现;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的女性,若出现此类情况也多与生理性的盆腔液体积聚有关,但相对而言发生概率可能较育龄期低一些。
生活方式:一般正常的生活方式下都可能出现生理性盆腔积液,比如规律的月经周期和排卵,只要没有其他异常情况,无需因出现生理性盆腔积液而过度改变生活方式,但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卫生习惯。
病理性盆腔积液
盆腔炎性疾病
发生机制:女性生殖系统受到病原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感染,引起盆腔炎症,炎症刺激导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从而形成盆腔积液。患者常伴有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年龄因素:盆腔炎性疾病好发于性活跃期的女性,尤其是15-25岁性生活较频繁的女性,因为此阶段女性生殖系统相对娇嫩,且性生活较活跃,增加了感染的机会;而绝经后女性由于生殖系统抵抗力下降,也可能发生,但相对较少见。
生活方式:不注意性生活卫生,如性生活前后不清洁生殖器、多个性伴侣等;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操作消毒不严格或术后不注意卫生,都可能引发盆腔炎性疾病导致盆腔积液;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蔓延至盆腔,也可引起盆腔炎症及积液。
异位妊娠
发生机制: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常见于输卵管妊娠,当胚胎死亡后,会引起腹腔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盆腔,从而形成盆腔积液。患者多有停经史、腹痛、阴道不规则流血等表现。
年龄因素:育龄期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发生异位妊娠的可能,尤其是有输卵管炎症、输卵管手术史、放置宫内节育器等情况的女性更容易发生,年龄上没有严格的特定范围,但以20-40岁女性相对多见。
生活方式:既往有输卵管炎症是导致异位妊娠的重要因素,而输卵管炎症往往与不洁性生活、多次宫腔操作等生活方式相关;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女性异位妊娠发生风险相对增加,这也与宫内节育器对生殖系统局部环境的影响等生活相关因素有关。
盆腔腹膜结核
发生机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盆腔腹膜,引起腹膜炎症,导致渗出增加,形成盆腔积液。患者常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以及下腹部坠胀、疼痛等局部症状。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的女性,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但盆腔腹膜结核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可能与这一阶段女性生殖系统功能活跃,结核杆菌易侵犯有关。
生活方式:有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既往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如肺结核等),没有及时规范治疗,结核杆菌蔓延至盆腔腹膜,从而引发盆腔腹膜结核及积液。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生机制: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盆腔腹膜等部位,异位的内膜细胞在月经周期中也会出血,血液积聚在盆腔形成盆腔积液。患者多有痛经、月经失调、不孕等表现,盆腔积液量可因病情轻重而异。
年龄因素: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5-45岁之间,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接近绝经年龄时,病情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主要好发于生育年龄。
生活方式:目前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可能与经血逆流、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而月经期间剧烈运动、经期性生活等可能增加经血逆流的风险,从而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进而导致盆腔积液。
盆腔恶性肿瘤
发生机制:盆腔内的恶性肿瘤,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组织侵袭周围组织,导致渗出、转移等情况,引起盆腔积液。患者常伴有消瘦、贫血、腹部肿块等表现,盆腔积液多为血性,且量较多。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卵巢癌等盆腔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增加;不过育龄期女性也可能发生盆腔恶性肿瘤导致盆腔积液,但相对少见。
生活方式: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有研究认为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可能与盆腔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患癌风险,从而间接与盆腔恶性肿瘤导致的盆腔积液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