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是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致其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率下降,相关因素有生活方式(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运动不足)、年龄、性别、病史(肥胖相关、2型糖尿病家族史),影响代谢(血糖调节、脂质代谢)和心血管系统,评估方法有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测定计算HOMA-IR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干预措施有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整、增加运动),特殊人群(儿童青少年、老年人、肥胖人群)需考虑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干预。
一、胰岛素抵抗的定义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使得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正常情况下,胰岛素能与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发挥降低血糖等作用,但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细胞对胰岛素的这种正常应答过程受阻。
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
高热量、高脂肪饮食是常见诱因。长期摄入过多高热量食物会使身体脂肪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增多,而内脏脂肪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例如,研究发现长期高脂肪饮食的人群,其体内脂肪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及后续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
高糖饮食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过多的糖分摄入会使血糖波动较大,胰腺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糖,长期高负荷的胰岛素分泌会导致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逐渐出现胰岛素抵抗。
2.运动不足
缺乏体育锻炼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肌肉是人体利用葡萄糖的重要场所,长期不运动导致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例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由于运动量少,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肌肉量减少,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同时肝脏的糖异生作用增强等因素都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关。例如,一项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30-40岁人群。
(三)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女性在绝经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会增加。这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了胰岛素的作用途径,使得胰岛素抵抗更容易发生。而男性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肥胖等,也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
(四)病史因素
1.肥胖相关病史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内脏脂肪堆积为主)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肥胖患者的脂肪细胞肥大,分泌的脂肪因子失衡,如瘦素、脂联素等分泌异常,瘦素水平升高会抵抗其对食欲和能量消耗的调节作用,脂联素水平降低会影响胰岛素的信号传导,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例如,肥胖症患者中很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2.2型糖尿病家族史
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其遗传背景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会影响胰岛素受体的结构和功能,或者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增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几率。
三、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一)对代谢的影响
1.血糖调节方面
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升高。因为细胞对胰岛素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不敏感,肝脏释放葡萄糖增加,而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最终使得血糖水平超出正常范围,长期发展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2.脂质代谢方面
胰岛素抵抗会影响脂质代谢。它会导致甘油三酯合成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胰岛素抵抗时,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增多,且脂蛋白代谢异常,使得血脂谱出现不利于健康的变化。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胰岛素抵抗引发的代谢紊乱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血管狭窄、硬化,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例如,胰岛素抵抗患者往往同时存在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四、胰岛素抵抗的评估方法
(一)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测定
1.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公式为HOMA-IR=空腹血糖(mmol/L)×空腹胰岛素(μU/mL)/22.5。通过测定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利用该公式计算HOMA-IR值,HOMA-IR值越高,提示胰岛素抵抗越严重。一般来说,HOMA-IR≥2.5可认为存在胰岛素抵抗。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
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让受检者在空腹状态下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然后分别测定空腹及服糖后0.5h、1h、2h、3h的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患者在服糖后血糖升高较明显,且血糖恢复到空腹水平的时间延长,同时胰岛素分泌高峰也会延迟等,通过这些血糖和胰岛素分泌的变化情况可以辅助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
五、胰岛素抵抗的干预措施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
建议采用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例如,碳水化合物可选择全谷物、杂豆类等复杂碳水化合物,减少精制糖和精制粮的摄入;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脂肪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
2.增加运动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运动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例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运动,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二)对于特殊人群的考虑
1.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出现胰岛素抵抗多与肥胖、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有关。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孩子饮食中营养均衡,减少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鼓励孩子每天进行足够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如每天保证1-2小时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以预防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降低未来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2.老年人
老年人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要考虑身体状况。运动方面可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慢走等,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以维持肌肉量,同时控制总热量,防止体重增加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
3.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是胰岛素抵抗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加严格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在饮食上要严格控制热量摄入,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运动上要逐渐增加运动量,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运动方案的制定,同时要关注肥胖人群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耐受情况,避免运动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