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包括器质性病变、内分泌失调、医源性因素。器质性病变有子宫内膜息肉(育龄及围绝经期女性多见,与雌激素等有关)、子宫腺肌病(30-50岁经产妇易患,与妊娠等损伤基底层有关)、子宫肌瘤(30-50岁女性多发,与女性激素相关)、子宫内膜癌(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高发,与雌激素等高危因素有关)、宫颈癌(女性高发,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内分泌失调有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多见,因生殖内分泌轴紊乱)、排卵性月经失调(生育年龄女性,因黄体功能异常);医源性因素有宫内节育器放置(女性放置后3-6个月内易出现,不同节育器概率有差异)、药物使用(女性使用相关药物可因激素或凝血等机制导致异常出血,不同年龄女性使用需注意)。
一、器质性病变相关原因
(一)子宫内膜息肉
1.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其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等因素相关,息肉可引起子宫收缩异常,从而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在育龄期和围绝经期女性中较为常见,有研究显示,约21%-39%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由子宫内膜息肉引起。
2.年龄与性别因素:任何年龄女性均可发病,但多见于35岁以上女性,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主要是因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更容易受到激素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息肉。
(二)子宫腺肌病
1.发病机制: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有关,病灶使得子宫肌层收缩不协调,进而引起异常子宫出血,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约15%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50%合并子宫肌瘤。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生育年龄女性,女性由于其生殖系统的结构和激素变化特点,相比男性更易患此疾病,年龄越大,尤其是围绝经期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子宫肌层等组织会发生相应变化,且激素水平也有波动。
(三)子宫肌瘤
1.发病机制: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女性激素相关,肌瘤可使子宫腔面积增大,影响子宫收缩,或压迫子宫内膜静脉,导致子宫内膜静脉丛充血与扩张,从而引起异常子宫出血,多见于30-50岁女性,据统计,30岁以上女性约20%有子宫肌瘤,其中黏膜下肌瘤更容易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约占所有子宫肌瘤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40%-60%。
2.年龄与性别因素: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生殖激素环境密切相关,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或消退。
(四)子宫内膜癌
1.发病机制: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孕激素拮抗、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绝经延迟等是其高危因素,肿瘤组织质脆,容易出血,常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或围绝经期月经紊乱等异常子宫出血情况,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数据显示,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高发年龄为58-61岁。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女性,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这与现代女性生活方式改变、肥胖率上升等因素有关,男性不会患子宫内膜癌。
(五)宫颈癌
1.发病机制:发生于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癌组织质脆,接触易出血,早期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即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出血,也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我国约13.5万。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女性,高发年龄为50-55岁,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男性不会患宫颈癌,女性感染高危型HPV等因素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二、内分泌失调相关原因
(一)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发病机制: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多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尚未健全,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发育异常,不能正常排卵,导致雌激素水平波动,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或持续性增生,从而引起异常子宫出血,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约占总发病例的20%,围绝经期约占50%。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女性,青春期女性因为生殖系统发育不成熟,围绝经期女性因为卵巢功能衰退,这两个时期女性的内分泌状态不稳定,容易出现无排卵情况,而男性不存在这种生殖内分泌轴的特点,不会发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二)排卵性月经失调
1.发病机制:有排卵,但黄体功能异常,包括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黄体功能不足是由于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是由于黄体萎缩不全,内膜持续受孕激素影响,不能如期完整脱落,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时多时少等异常子宫出血表现,排卵性月经失调约占异常子宫出血的10%-15%。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生育年龄女性,女性的生育功能相关内分泌变化容易导致黄体功能异常等情况,男性不存在相关的生殖内分泌特点,不会出现排卵性月经失调。
三、医源性因素相关原因
(一)宫内节育器放置
1.发病机制:宫内节育器作为一种异物,可引起子宫内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修复,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多见于放置宫内节育器后的前3-6个月内,据统计,约10%-15%的女性放置宫内节育器后会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点滴出血等情况,不同类型的宫内节育器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概率略有差异,含铜宫内节育器相对更易引起出血。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女性,任何有性生活且需要避孕的育龄女性均可放置宫内节育器,但对于已绝经女性,一般建议取出宫内节育器,因为绝经后子宫萎缩,宫内节育器可能发生嵌顿等情况,反而更容易引起出血等问题,男性不涉及宫内节育器放置相关情况。
(二)药物使用
1.发病机制: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影响月经周期和子宫内膜状态从而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如长期服用避孕药(尤其是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若漏服等),可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脱落;使用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等,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子宫出血倾向增加,不同药物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机制不同,服用时间、剂量等因素也会影响发生概率。
2.年龄与性别因素:女性使用相关药物时需注意药物对月经的影响,不同年龄女性使用药物的情况不同,如青春期女性使用某些药物需谨慎,因为可能影响其生殖内分泌系统发育;围绝经期女性使用激素相关药物更需密切关注月经变化,男性一般不使用导致女性月经相关异常的药物,但男性使用抗凝血药物等也可能因凝血功能改变而出现类似出血情况,但机制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