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与湿毒的区别为定义与范畴、病因和临床表现。

1.定义与范畴
紫癜是西医血液系统及血管性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指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的病症。其西医范畴涵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过敏性紫癜(由过敏原引发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等,本质是机体凝血或血管通透性、脆性等出现异常的病理表现。
湿毒属于中医范畴,是因湿邪蕴结化热,表现为以皮肤湿疹、瘙痒渗出、肢体困重、舌苔黄腻等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环境潮湿等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阻滞气血津液运行所形成。
2.病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与自身免疫紊乱、感染(如病毒感染)、药物影响等因素相关,例如某些病毒感染可触发机体免疫反应,产生攻击自身血小板的抗体,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而发病。过敏性紫癜常由接触过敏原引起,如食物(鱼虾、蛋类等)、药物(抗生素等)、感染(细菌、病毒感染)等,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起血管炎症,导致紫癜发生。
长期过食辛辣油腻、甜食等,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而化热生湿毒,如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甜品,可加重脾胃负担,引发湿毒相关症状。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湿邪易侵袭人体,如南方梅雨季节,居住环境潮湿,人体易受湿邪侵扰,湿邪蕴积体内化热则形成湿毒。
3.临床表现
紫癜主要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瘀点、瘀斑,可呈紫红色,压之不褪色,多见于四肢伸侧、臀部等部位,过敏性紫癜还可能伴有腹痛、关节痛等表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时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全身多部位出血症状。
湿毒常见皮肤湿疹、瘙痒、渗出,急性期皮肤可出现红斑、水疱、糜烂、渗出等,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脱屑等,且多伴有肢体困重、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全身症状,如湿毒蕴结肌肤可致皮肤反复瘙痒、渗出,同时伴有身体沉重感,影响日常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