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是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有分离和转换性症状与心理素质等有关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暗示、认知行为、精神分析)、药物治疗(对症处理辅助且儿童需谨慎)、其他治疗(物理治疗辅助及家庭社会支持重要)。
一、癔症是什么病
癔症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样,可呈现分离性症状和转换性症状。分离性症状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记忆的部分或完全遗忘;转换性症状则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比如突然失明、失聪、肢体瘫痪等,但医学检查找不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基础。癔症的发生与个体的心理素质、社会文化因素等有关,一般来说,具有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的人更易患癔症,且文化水平较低、迷信观念较重的人群相对更易受相关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发病。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期和青春期相对多见,女性患病率一般高于男性。
二、癔症的治疗
(一)心理治疗
1.暗示治疗:对于某些转换性症状可采用暗示治疗。医生利用患者的易受暗示性,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的理疗、针刺等方法来缓解症状。例如,对于癔症性失明的患者,医生可以告知患者经过某种治疗后视力会逐渐恢复,在配合一些简单的视觉刺激治疗时,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会得到改善。这种治疗方法在儿童癔症患者中可能有一定效果,因为儿童相对更易接受暗示,但要注意操作得当,避免给儿童留下不良心理影响。
2.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通过与患者沟通,让其了解癔症的发生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引导患者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的健康方式。比如,帮助患者分析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教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来替代以往癔症发作时的不良应对方式。对于成年患者,这种治疗方法较为适用,能从根本上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减少癔症的复发。
3.精神分析治疗:探寻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帮助患者领悟癔症症状背后的心理意义。通过长时间的心理分析,让患者逐渐意识到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冲突,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治疗方法需要较长的疗程,适用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的成年患者。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伴随症状进行对症处理。比如,对于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但药物治疗一般作为辅助手段。在儿童癔症患者中,应谨慎使用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心理干预方法,只有在患者症状严重影响生活且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才会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三)其他治疗
1.物理治疗:如针灸、理疗等方法,有时对癔症的转换性症状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例如,对于癔症性肢体瘫痪的患者,配合针灸理疗可能有助于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但物理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并且要结合心理治疗等综合措施。
2.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癔症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家人要给予患者理解、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给患者过多的精神刺激。社会也应营造宽容、理解的氛围,减少对癔症患者的歧视和误解,让患者能够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更好地康复。对于儿童患者,家长的关爱和正确引导尤为关键,要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其应对生活中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