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是一组以紫癜样丘疹及含铁血黄素沉着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病因与毛细血管壁病变、药物过敏、遗传等有关,有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等临床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检查,需与过敏性紫癜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是一组以紫癜样丘疹及含铁血黄素沉着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可能与毛细血管壁病变有关:重力和静脉压升高是重要的局部诱发因素,如长久站立、静脉回流不畅等情况可能促使发病。此外,一些药物(如碘、金制剂等)过敏可能引发血管炎,从而参与本病的发生发展;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三、临床表现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多见于成年男性,好发于小腿及踝部周围。初起为群集性针尖大小红色瘀点,逐渐密集成片并向外扩展,中心部转变为棕褐色,但新瘀点不断发生,散在于陈旧皮损内或其边缘,呈辣椒粉样斑点。
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好发于中青年,男女均可发病。初为紫红色环状斑疹,直径1-3cm,边缘毛细血管扩张明显,有少量紫癜性丘疹,斑疹内缘出现新的瘀点、瘀斑,呈同心圆状或弧形、多环状,颜色可逐渐消退变为棕色、褐色,但新的损害可陆续出现,病程慢性。
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小腿、股部及躯干下部。皮损为细小铁锈色苔藓样丘疹,伴紫癜性损害,可融合成边界不清的斑片,瘙痒明显。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特征性的紫癜样皮疹、颜色变化等,再结合组织病理检查来确诊。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上部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溢,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等。
鉴别诊断:需与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鉴别。过敏性紫癜多有腹痛、关节痛、血尿等表现,血小板计数正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骨髓象有巨核细胞的改变等可资鉴别。
五、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长久站立,抬高患肢以减轻症状。
药物治疗:可使用维生素C、路丁等改善血管通透性的药物;局部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如氢化可的松软膏等,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对于瘙痒明显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相对较少见,若发病,应更加谨慎对待治疗。由于儿童皮肤薄嫩,在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刺激性,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密切观察皮肤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注意可能引起的嗜睡等情况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且要更关注皮肤病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如瘙痒等症状对睡眠和情绪的干扰。
女性: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要注意激素变化可能对病情产生的影响,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激素因素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皮肤病变可能对女性的外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有基础病史者:如有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药物,如某些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要谨慎使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指标变化以及皮肤病变的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