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退变等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引发腰痛等症状,病因包括椎间盘退变、损伤、遗传、妊娠,病理分型有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临床表现有腰痛、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诊断靠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及X线、CT、MRI,治疗分非手术绝对卧床、牵引、理疗、推拿按摩及手术(非手术无效或马尾受压),特殊人群中孕妇需避免重体力劳动等,老年人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儿童少发且处理谨慎。
一、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等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刺激或压迫相邻脊神经根,引发腰部疼痛,伴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
二、病因
1.椎间盘退变:为基本因素,随年龄增长,椎间盘水分减少、弹性下降,易发生退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始发因素。
2.损伤:包括慢性劳损(如长期弯腰工作、久坐等,致椎间盘承受异常压力)、急性损伤(如腰部遭受剧烈撞击等,可使原本退变的椎间盘进一步破裂)。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风险,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
4.妊娠:孕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及体重增加,腰椎负荷增大,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病理分型
1.膨出型:椎间盘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完整。
2.突出型: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但其表面仍有后纵韧带覆盖。
3.脱出型:椎间盘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入椎管内,且脱离原椎间盘位置。
4.游离型:破裂的髓核组织游离于椎管内,可压迫马尾神经等结构。
四、临床表现
1.腰痛:多数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刺激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中的神经末梢所致,疼痛可放射至臀部。
2.坐骨神经痛:表现为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时疼痛加剧。
3.马尾神经受压:较少见,可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等,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五、诊断方法
1.病史与症状:详细询问患者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关诱因。
2.体格检查:如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等,提示可能存在神经根受压。
3.影像学检查
X线:可观察脊柱有无畸形、椎间隙有无狭窄等,辅助判断病情。
CT: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价值最高,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程度及突出情况,明确神经根受压状况。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初次发作、病程短的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卧床3周左右,之后佩戴腰围逐渐下床活动。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
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压力,但需由专业人员操作。
2.手术治疗
适用于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等情况的患者,通过手术去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解除神经根压迫。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腰椎负荷增大,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腰部保暖与适当保护,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若已患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2.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病情需手术,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3.儿童: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因素等有关,处理时需谨慎,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需充分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