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下血尿是指离心沉淀尿经显微镜检查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数≥3个或非离心尿液等提示红细胞异常增多,常见原因分肾小球疾病(如急性、慢性肾小球肾炎及IgA肾病等)和非肾小球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外伤、药物不良反应等),检查诊断要点有尿液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和尿蛋白定量、影像学检查超声和CT尿路造影及肾活检等,处理原则包括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疾病的相应治疗)和一般处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饮水等)。
一、定义与基本指标
镜下血尿指离心沉淀尿经显微镜检查,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数≥3个,或非离心尿液红细胞超过1个/视野、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10万、12小时尿沉渣计数>50万,提示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
二、常见原因分类及特点
(一)肾小球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多有前驱感染史(如链球菌感染),儿童及青少年多见,起病急,常伴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血尿由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所致。
2.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人多见,病程迁延,血尿常为间歇性,可伴不同程度蛋白尿、肾功能逐渐减退,与免疫炎症持续损伤肾小球相关。
3.IgA肾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多数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后1-2天内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可伴蛋白尿,因IgA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引发炎症反应。
(二)非肾小球疾病
1.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细菌感染致尿路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多见于育龄女性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常伴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2.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移动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中老年及饮水少、代谢异常人群易患,常伴腰腹部绞痛,活动后加重。
3.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中老年高发,多为无痛性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可间歇性出现,肿瘤组织破溃致血管破裂出血。
4.外伤:泌尿系统受外力撞击等损伤,如肾挫伤、尿道损伤等,有明确外伤史,血尿程度与损伤程度相关。
5.药物不良反应:某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抗凝剂(如华法林)等可引起血尿,用药后需监测尿液变化。
三、检查与诊断要点
(一)尿液检查
1.尿红细胞形态: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红细胞多呈畸形,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正常,有助于区分血尿来源。
2.尿蛋白定量:评估是否存在肾小球损伤,肾小球疾病常伴蛋白尿。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初步筛查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先天性畸形等,可发现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形态异常及结石强回声。
2.CT尿路造影(CTU):对泌尿系统肿瘤、结石等诊断价值高,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尤其适用于复杂病例。
(三)肾活检
肾小球疾病导致的镜下血尿,肾活检可明确病理类型,如IgA肾病的系膜区IgA沉积情况、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分期等,儿童行肾活检需谨慎评估风险。
四、处理原则
(一)病因治疗
1.肾小球疾病: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治疗方案,如IgA肾病轻度者可观察,中重度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延缓肾功能进展为主,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
2.泌尿系统感染:使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如膀胱炎可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肾盂肾炎需静脉应用抗生素。
3.泌尿系统结石:小结石可药物排石(如坦索罗辛),较大结石或嵌顿结石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
4.泌尿系统肿瘤:根据肿瘤性质、分期采取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如早期肾癌可行肾部分切除术。
(二)一般处理
患者需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保持尿路通畅,减少血尿加重风险。儿童需保证充足休息,适量饮水避免过量;中老年需关注基础疾病控制,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