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统称包括多种类型成因有代谢异常、尿路梗阻、感染因素、药物因素分类按部位分上尿路和下尿路按成分分草酸钙等结石症状表现上尿路有肾区隐痛等下尿路有膀胱结石排尿中断等检查方法有超声、X线、CT治疗原则有保守和手术特殊人群注意包括儿童、老年人、女性的相关注意情况。
一、定义
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的统称,包括肾结石(肾脏内形成的结石)、输尿管结石(位于输尿管的结石)、膀胱结石(膀胱内的结石)和尿道结石(尿道内的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之一。
二、成因
1.代谢异常: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成分过饱和,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如高钙血症、高草酸尿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紊乱可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2.尿路梗阻:泌尿系统任何部位的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前列腺增生等)会导致尿液潴留,使尿液中晶体物质沉积,进而形成结石。
3.感染因素: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脓块等可成为结石核心,促进结石形成,且感染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使尿液碱化,有利于磷酸镁铵等结石成分沉淀。
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氨苯蝶啶、硅酸盐、磺胺类药物等)在尿液中溶解度低,易形成结晶析出,增加结石形成几率。
三、分类
1.按部位分类
上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主要症状为肾区疼痛、血尿,疼痛可呈绞痛样向下腹放射。
下尿路结石:包括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膀胱结石常表现为排尿中断、尿痛等,尿道结石可出现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及尿痛等。
2.按成分分类
草酸钙结石:最常见,通常呈棕褐色,质硬,粗糙,不规则。
磷酸钙结石:呈灰白色,表面较粗糙。
尿酸盐结石:呈黄色或褐色,质硬,表面光滑或不规则。
四、症状表现
上尿路结石:肾区隐痛或绞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会阴部,同时伴有肉眼或镜下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下尿路结石:膀胱结石可出现排尿突然中断,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尿道结石表现为排尿困难,呈点滴状,严重时可发生急性尿潴留,伴有尿道疼痛。
五、检查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发现泌尿系统内的结石,还能了解肾脏积水情况。
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KUB),能显示大部分尿路结石,可初步判断结石的位置、大小和形态;静脉尿路造影(IVU)可了解尿路形态及肾功能情况。
CT检查:对尿路结石的诊断准确率高,尤其能发现较小的结石及隐性结石。
六、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结石直径小于6mm、表面光滑、无尿路梗阻及感染的患者。主要措施为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3000ml,以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适度运动,如跳绳、跑步等,有助于结石下移;同时可辅助使用排石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2.手术治疗:对于结石较大(直径≥6mm)、保守治疗无效、存在尿路梗阻或感染严重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膀胱镜取石术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尿路结石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畸形、代谢异常等有关,需重视早期诊断,如发现应及时就医,避免因结石梗阻影响肾功能,且儿童治疗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手术风险较高者可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同时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女性:女性尿路结石可能与生理结构、妊娠等因素相关,妊娠期间发生尿路结石需谨慎处理,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治疗手段,非妊娠女性则需关注是否存在与女性生理相关的特殊诱因(如妇科炎症等),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预防结石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