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纠正贫血;药物治疗有性激素药物(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及其他止血药物;手术治疗有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去除术、子宫切除术。不同特殊人群如青春期、围绝经期、育龄期女性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青春期优先药物治疗并关注心理,围绝经期综合评估病情及监测药物对心血管影响,育龄期优先对生育影响小的治疗并指导调整生活方式。
一、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同时,要加强营养,可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铁剂等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绿叶蔬菜等,以纠正贫血。对于围绝经期患者,同样需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维持身体基本状况。
纠正贫血:根据血红蛋白水平采取相应措施。若血红蛋白低于60g/L,且患者有明显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等,可能需要输血治疗;若血红蛋白在60-90g/L,可通过口服铁剂等方式补充铁元素来纠正贫血,同时饮食中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二、药物治疗
性激素药物
孕激素:适用于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患者。常用药物如黄体酮等,可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停药后出现撤退性出血,起到药物性刮宫的作用,适用于血红蛋白大于80g/L的患者。
雌激素:适用于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较低者。通过补充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生长,修复创面而止血。常用药物如苯甲酸雌二醇等,但使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雄激素:利用其对抗雌激素的作用,减少盆腔充血和增强子宫平滑肌及子宫血管张力,减少出血量。但雄激素只能起到辅助止血作用,单独使用效果不佳,常用药物如丙酸睾酮等。
其他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达到止血目的。
三、手术治疗
诊断性刮宫:不仅可迅速止血,还能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排除恶性病变。适用于年龄大于35岁、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对于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诊断性刮宫是常用且重要的检查和治疗手段。
子宫内膜去除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且无生育要求的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通过破坏子宫内膜功能层和基底层,达到止血目的。但该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子宫穿孔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经各种治疗无效且无生育要求,或合并其他妇科疾病需切除子宫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但子宫切除术是有创性较大的手术,需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后谨慎选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多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尚未健全有关。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药物治疗,以调整月经周期为主,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发育的药物。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因为青春期女性可能因疾病产生焦虑等情绪,而情绪因素又可能影响月经周期。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与卵巢功能衰退、内分泌失调有关。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对于采取药物治疗的围绝经期患者,要密切监测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因为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某些性激素药物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可能与妊娠相关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治疗时,若有生育要求,需优先考虑对生育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患者的生活方式对病情的影响,如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都可能加重病情,需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