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部位由细菌感染等引起的炎症,好发于毛囊丰富部位,表现为红色丘疹等,可通过细菌涂片及培养鉴别,治疗需注意清洁并外用或口服抗生素;脂溢性皮炎是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表现为红斑鳞屑等,可通过马拉色菌检查鉴别,治疗需注意生活饮食规律并外用或口服相应药物,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及治疗上有一定差异。
一、定义与病因
毛囊炎
定义:是毛囊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
病因:主要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皮肤不洁、搔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可诱发。例如,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且出汗多,若不及时清洁皮肤,容易导致毛囊细菌滋生引发毛囊炎。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病,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易发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脂溢性皮炎
定义: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感染、遗传因素、神经功能失调等有关。年轻人由于皮脂腺分泌活跃,相对更容易患脂溢性皮炎,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可能在不同部位的表现略有不同。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临床表现
毛囊炎
好发部位:多发生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毛囊丰富部位。
症状表现:初期为红色丘疹,逐渐演变为丘疹性脓疱,孤立散在,自觉有轻度疼痛。在儿童中,若发生在头皮,可能会影响头发生长,严重时可出现多个脓疱融合成大脓疱等情况;成人患者一般症状相对局限,但也可能因搔抓等导致炎症扩散。
脂溢性皮炎
好发部位:常见于头皮、面部(如眉弓、鼻唇沟等)、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
症状表现:头皮部位可出现片状红斑,上面附着油腻性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面部受累时,眉毛附近可能有淡红色斑,覆有细屑,鼻唇沟处可见油腻性红斑糜烂;胸背部等部位表现为淡红色或黄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不同年龄的患者症状轻重可能不同,儿童脂溢性皮炎相对较轻,而成人可能因病情反复影响生活质量,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能使瘙痒等症状加剧。
三、实验室检查鉴别
毛囊炎
细菌涂片及培养: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通过取脓疱部位的分泌物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可发现革兰阳性球菌,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及药敏情况。例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毛囊炎,培养可鉴定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能确定其对哪些抗生素敏感,这对针对性治疗有指导意义,但不同年龄患者的标本采集方式可能因配合度等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轻柔的操作来获取标本。
脂溢性皮炎
马拉色菌检查:取皮损处鳞屑进行真菌镜检,可发现马拉色菌。通过检测马拉色菌的存在来辅助诊断脂溢性皮炎,不同年龄人群的检查方法基本一致,但儿童患者在检查时需注意安抚,避免因不配合导致检查难以顺利进行。
四、治疗原则差异
毛囊炎
一般治疗: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搔抓。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家长要帮助孩子勤洗澡、勤换衣物,减少皮肤感染机会;成人患者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但儿童使用药物需谨慎,应选择刺激性小、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且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脂溢性皮炎
一般治疗: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儿童患者的饮食需要家长格外注意,避免食用过多油腻、甜腻及辛辣食物;成人患者也要遵循这些生活饮食原则来控制病情。
药物治疗:外用药物可选用酮康唑洗剂等抗真菌药物,伴有瘙痒时可口服抗组胺药。儿童使用抗组胺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严格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成人用药也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