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有肾区疼痛、血尿、排尿异常、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大量饮水、适度运动)、药物治疗(止痛、排石药物)、手术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不同治疗方式有各自适用情况及需注意儿童患者的特殊性。
一、肾结石的症状
1.疼痛
肾区疼痛:多表现为腰部或上腹部隐痛或胀痛,当结石活动引起输尿管梗阻时,可出现肾绞痛,疼痛剧烈,呈阵发性,如刀割样,可放射至同侧下腹部、腹股沟、睾丸或阴唇等部位。疼痛发作时患者常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例如,部分患者会因结石在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或输尿管中移动,导致突然出现剧烈的肾绞痛。
腹痛:有些患者可能表现为腹部的牵涉痛,容易被误诊为其他腹部疾病。
2.血尿:是肾结石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是指尿液外观呈血色,镜下血尿则需要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才能发现红细胞。血尿的产生是由于结石移动时损伤肾盂、输尿管黏膜所致。例如,当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摩擦黏膜,导致黏膜破损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就会引起血尿。
3.排尿异常: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如果结石合并感染,刺激膀胱黏膜,就会引起这些膀胱刺激症状。另外,当结石梗阻尿路导致尿液排出不畅时,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等情况。
4.恶心、呕吐:肾绞痛发作时,由于内脏神经反射,可引起胃肠道的反应,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常与肾绞痛同时发生,容易被误认为是胃肠道疾病。
二、肾结石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大量饮水:对于较小的结石,增加饮水量可以增加尿量,促进结石的排出。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3000ml以上,保持尿液稀释,使结石更容易随尿液排出。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或运动后,更要注意补充水分。例如,对于一些直径小于0.6cm的光滑结石,通过大量饮水有可能自行排出。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如跳绳、跑步等,有助于结石的移动和排出。但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陪同其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促进结石排出,但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2.药物治疗
止痛药物:当肾绞痛发作时,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常用的止痛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以及阿片类镇痛药(如哌替啶等)。对于儿童患者,应谨慎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止痛方式,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在儿童中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
排石药物:一些药物可以促进结石的排出,如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可以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结石排出。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3.手术治疗
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肾结石。利用体外冲击波聚焦后击碎体内的结石,使其随尿液排出体外。这种方法创伤较小,但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结石或结石质地较硬的情况,可能效果不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时需要更加谨慎,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能量参数,避免对儿童的肾脏等器官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输尿管镜取石术: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以及一些较大的肾结石。通过输尿管镜经尿道、膀胱进入输尿管,找到结石后用激光等将结石击碎并取出。对于成人患者适用,但儿童患者进行输尿管镜取石术需要考虑儿童的尿道、输尿管等解剖结构特点,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经皮肾镜取石术:适用于较大的肾结石,如直径大于2cm的结石。通过在腰部建立通道,经皮肾镜进入肾脏,利用激光、超声等方法将结石取出。这种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但对于较大的结石治疗效果较好。在儿童患者中,由于肾脏等器官较小,进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难度和风险更高,需要充分评估后谨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