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因素包含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如伤寒、败血症,寄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血液系统疾病有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溶血性贫血;结缔组织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淤血性因素涉及门静脉高压(因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其他因素有代谢性疾病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及肿瘤转移至脾脏致脾大。
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青少年,患者会出现发热、咽痛、肝脾肿大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等;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导致脾大,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感染,常通过检测病毒核酸等进行诊断。
细菌感染: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可出现脾大,多为轻度肿大,伴有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等;败血症时,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并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可引起脾大,不同致病菌导致的败血症表现有所差异,需结合血培养等明确病原菌。
寄生虫感染: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间日疟、恶性疟等均可导致脾大,多因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破坏红细胞,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脾脏充血、肿大,在疟疾流行地区高发,患者有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等症状;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脾大、全血细胞减少等,可通过骨髓穿刺找到利杜体确诊。
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都可能出现脾大,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症状明显,常有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慢性白血病起病相对缓慢,脾大较为常见,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不同类型白血病的骨髓象有各自特征性表现。
恶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可累及脾脏导致脾大,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通过淋巴结活检等明确病理类型。
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先天性红细胞膜缺陷性疾病,多见于儿童,由于红细胞膜异常,导致红细胞易被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出现脾大、黄疸等表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溶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有原发和继发之分,通过Coombs试验等确诊。
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好发于育龄女性,可累及脾脏导致脾大,同时有多系统受累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蛋白尿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
皮肌炎:主要累及皮肤和肌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出现脾大等内脏受累表现,患者有特征性皮肤损害,如眼睑紫红色红斑等,伴有肌肉无力、疼痛等症状,肌酶谱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淤血性因素
门静脉高压: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瘀滞,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常见病因有肝硬化(如乙肝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肝硬化在不同年龄均可发生,乙肝肝硬化多见于有乙肝感染史的人群,酒精性肝硬化与长期大量饮酒相关;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可导致脾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脾大,通过腹部超声、CT等检查可发现门静脉系统异常。
其他因素
代谢性疾病:如戈谢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病,由于葡萄糖脑苷脂酶缺乏,导致葡萄糖脑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沉积,引起脾大,多见于儿童,可出现肝大、骨痛、贫血等表现,通过酶活性测定等确诊;尼曼-匹克病,也是溶酶体贮积病,因神经鞘磷脂酶缺乏,神经鞘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堆积,导致脾大,婴儿型预后差。
肿瘤:脾脏本身的肿瘤较为少见,但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至脾脏也可引起脾大,如胃癌、肺癌等转移至脾脏,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结合原发病灶的检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