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焦虑症即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有躯体化症状、过度警觉、行为改变等表现,发病与遗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有关,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儿童青少年需家长和学校帮助减压,成年人要调节节奏并及时求助,老年人则需家人陪伴鼓励及正确认识衰老,严重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症状表现
躯体化症状:可能表现为多种身体部位的不适,如头痛、头晕、胸痛、腹痛、肢体麻木等,这些症状可以涉及多个系统,且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例如,有的患者会长期感觉腹部不适,但经过多次胃镜、肠镜等检查却未发现有明显的胃肠道器质性病变,但患者依然坚信自己的腹部存在严重问题。
过度警觉:对身体的微小变化格外敏感,比如稍微感觉到心跳加快,就会立即联想到自己可能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从而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恐慌之中。
行为改变:由于对身体状况的过度担忧,患者可能会频繁就医,反复要求进行各种检查,即使多次得到检查结果无异常的告知,仍难以打消疑虑。例如,一位身体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在一个月内多次前往不同医院,要求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尽管每次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但患者还是会因为偶尔出现的轻微身体不适而再次去医院检查。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身体焦虑症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类似的精神障碍,那么个体患身体焦虑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有家族史的人群相比没有家族史的人群,在相同的环境刺激下,更易出现身体焦虑症的相关症状。
心理因素:童年时期的经历可能会对身体焦虑症的发生产生影响。比如童年时期经历过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严重的意外伤害等,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对身体状况的过度担忧。此外,个人的性格特点也与身体焦虑症有关,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追求完美的人相对更容易患上身体焦虑症。例如,一位性格内向且追求完美的职场人士,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可能会更容易将工作压力转化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过度关注,从而引发身体焦虑症。
社会环境因素: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如工作压力过大、生活节奏过快等,也可能诱发身体焦虑症。例如,在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员工长期面临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业绩考核压力,这种长期的高压力状态可能会导致员工出现身体焦虑症的症状。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出现身体焦虑症可能与学校压力、同伴关系等因素有关。例如,学业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如头痛、腹痛等,但医学检查无异常。对于儿童青少年身体焦虑症患者,家长和学校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帮助孩子减轻压力,营造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长可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学校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加一些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孩子正确应对压力,缓解身体焦虑的症状。
成年人:成年人的身体焦虑症往往与工作、生活中的压力相关。比如职场中的竞争压力、家庭中的经济压力等。成年人应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旅游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在工作中,可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避免过度劳累;在生活中,要注重家庭关系的维护,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成年人发现自己出现身体焦虑症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来改善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身体焦虑症可能与身体机能下降、对健康的过度担忧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身体不适,这容易让老年人过度担忧自己的健康状况。对于老年身体焦虑症患者,家人应给予更多的陪伴和照顾,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转移对身体不适的注意力。同时,老年人自己也应正确认识衰老过程,保持乐观的心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但不过度依赖体检结果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老年人的身体焦虑症状较为严重,应在家人陪同下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相应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