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癔症病人发作环境安全移除危险物品亲属自身保持冷静避免强化症状不反复询问不给予不恰当回应尝试用病人感兴趣事物在合适时机适中转移注意力等待发作自然缓解了解其自限性并观察发作变化异常时及时求专业医疗帮助。
环境安全:首先要确保癔症病人发作时所处环境安全,移除周围尖锐、易导致受伤的物品,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避免病人在发作过程中因碰撞等造成意外伤害。例如,若病人在室内发作,应迅速清理室内可能绊倒或砸伤病人的杂物等。对于儿童癔症发作的情况,更要特别留意周围环境,因为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较弱,需更加细致地排查危险物品。
自身情绪管理:亲属自身要保持冷静,不能被病人的发作状态所影响而惊慌失措。因为亲属的情绪会传递给病人,可能会加重病人的发作程度。对于不同年龄的亲属,在面对病人发作时都需要稳定情绪,比如老年亲属也要尽量控制自身情绪,以平和的态度去应对病人的发作情况。
避免强化症状
不要过度关注与询问:亲属不要反复询问病人“怎么了”“难受吗”等,也不要过度去关注病人发作时的一些夸张表现,避免通过言语、表情等方式强化病人的癔症发作症状。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亲属,比如习惯唠叨的亲属,此时需要克制自己想要不断询问的习惯,以平静且简洁的方式去对待病人的发作。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亲属,在面对病人发作时更要格外注意自身反应,不能因为自身有其他健康问题而被病人的发作状态干扰,进而强化病人症状。
勿给予不恰当回应:不要因为病人发作而表现出过度的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也不要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去“安抚”病人,比如不合理地迁就病人提出的一些无理要求等,这些都可能会让病人的癔症发作持续或加重。例如,不能因为病人发作时说要什么就立刻去满足,这样可能会强化病人通过癔症发作来获取关注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模式。对于儿童癔症发作,亲属尤其要注意避免因心疼等原因而给予不恰当回应,要坚持正确的应对方式,帮助儿童逐渐纠正这种通过癔症发作来引起关注等的行为。
尝试转移注意力
合适的转移方式:可以尝试用一些相对轻松、病人感兴趣的话题或事物来转移其注意力。比如对于喜欢听音乐的病人,可以播放其平时爱听的舒缓音乐;对于有特定爱好的病人,如喜欢看特定类型书籍的,可以提及相关书籍内容等。对于不同年龄的病人,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有所不同。儿童癔症发作时,可以用色彩鲜艳的玩具、有趣的游戏等吸引其注意力,像拿出儿童平时喜爱的卡通形象玩具来吸引儿童的目光,使其从发作状态中逐渐转移出来。对于老年病人癔症发作,可通过提及一些其熟悉的过往趣事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比如和老年病人聊聊其年轻时的美好经历等。
注意转移时机与度:转移注意力要在病人发作过程中合适的时机进行,不能在病人发作非常剧烈的时候突然去转移,要等病人发作稍有缓和的时机再进行。同时,转移注意力的程度要适中,不能过于生硬或让病人感到不被理解,要让病人在被转移注意力的过程中逐渐平复情绪,缓解癔症发作状态。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病人,如生活方式较为孤僻的病人,在选择转移注意力的事物时要更加贴合其实际情况,以更好地达到转移注意力的效果。
等待发作自然缓解
了解发作特点:癔症发作通常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亲属要了解这一特点,一般情况下癔症发作不会持续过长时间,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后自行缓解。所以亲属要保持耐心,等待病人的发作自然缓解。对于不同年龄的病人,癔症发作的持续时间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都具有自限性。儿童癔症发作持续时间相对可能较短一些,但也需要亲属耐心等待其自行缓解。
观察发作变化:在等待发作缓解的过程中,亲属要密切观察病人发作的变化情况,如发作程度是否有减轻趋势、病人的呼吸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等。如果病人发作长时间不缓解或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呼吸困难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病人癔症发作,亲属在等待缓解过程中更要密切观察,因为有基础病史的病人可能在癔症发作时会出现一些合并的健康问题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