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的管理涵盖诊断评估、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与预防、特殊人群管理及并发症处理与长期随访。诊断评估依赖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孕妇、哺乳期女性、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手术治疗选择依据结石大小和位置,有经皮肾镜碎石术、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和开放手术;生活方式干预强调增加饮水量、饮食调整和适度运动;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需个性化管理;并发症处理中肾绞痛急性期镇痛,持续感染需抗生素治疗,结石残留需定期复查,遗传性结石病患者需终身随访并进行基因检测。
一、肾结石的诊断与评估
1.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肾结石的关键手段。超声检查为首选无创方法,可发现直径≥3mm的结石,并评估肾积水程度。CT尿路成像(CTU)能清晰显示结石大小、位置及密度(CT值范围200~1000HU),对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2.实验室检查需包括尿常规、尿pH值测定及24小时尿钙、草酸、尿酸等代谢指标检测。男性患者需特别关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以排除泌尿系统肿瘤合并结石的可能。
二、肾结石的非手术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适用于直径≤6mm、表面光滑的结石。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结石排出。碳酸氢钠用于尿酸结石患者,通过碱化尿液(目标pH6.5~7.0)溶解结石成分。
2.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适用于直径≤2cm的肾盂或上段输尿管结石。治疗前需停用抗凝药物7天,治疗后可能出现血尿(通常持续3~5天)、肾周血肿(发生率<1%)等并发症。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孕妇禁用ESWL,哺乳期女性需暂停哺乳24小时;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者需在心电监护下实施治疗;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以降低感染风险。
三、肾结石的手术治疗选择
1.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适用于直径>2cm的肾结石或鹿角形结石。术后需留置肾造瘘管3~5天,常见并发症包括发热(38.5%患者)、出血(需输血率<2%)及尿漏(发生率<5%)。
2.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IRS)通过自然腔道处理肾中下盏结石,创伤小但结石清除率略低于PCNL(85%vs92%)。对于复发性结石患者,建议术后3个月行代谢评估,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
3.开放手术仅适用于合并严重解剖异常或ESWL/内镜治疗失败的病例,术后住院时间通常7~10天,并发症发生率约15%。
四、生活方式干预与预防策略
1.每日饮水量应维持2.5~3L,使尿量≥2L。柠檬水(每日500ml含柠檬酸钾的饮品)可增加尿中枸橼酸浓度,抑制钙盐结晶。
2.饮食调整需个体化:草酸钙结石患者应限制菠菜、巧克力等高草酸食物;尿酸结石患者需控制动物内脏、海鲜摄入,目标尿酸<360μmol/L;胱氨酸结石患者需碱化尿液至pH7.5~8.0。
3.运动建议:适度跳跃运动(如跳绳)可促进<5mm结石排出,但>1cm结石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嵌顿。
五、特殊人群的肾结石管理
1.儿童肾结石:首选ESWL治疗,术后需监测肾功能变化。饮食管理需特别注意钙摄入(推荐800~1200mg/d),避免过度限制导致负钙平衡。
2.孕妇肾结石:保守治疗为主,疼痛剧烈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分娩后4~6周复查,若结石持续存在可考虑微创治疗。
3.老年人肾结石:需评估心肺功能,PCNL手术前需行冠脉CTA评估血管情况。术后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物理预防需持续至出院后2周。
六、并发症处理与长期随访
1.肾绞痛急性期可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阿片类药物镇痛。持续感染(体温>38.5℃、白细胞>12×10/L)需行血培养及尿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2.结石残留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超声,新发结石直径>5mm或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干预。合并慢性肾病者需每年检测GFR,目标GFR下降速率<5ml/min/1.73m2/年。
3.遗传性结石病(如原发性高草酸尿症)患者需终身随访,基因检测可明确致病突变,指导生育咨询。



